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明光 (第1/2頁)

飛速中文. 中文域名一鍵直達

太后親自下了懿旨。

平時都以虛君的名義下旨,這次是她少有的幾次之一。

“奉天承運神後,詔曰:凡獻出高產作物、高產良種、增產良法者,不論職位出身,即可加入皇家農學研究院,授四品官職。”

“哀家必不吝封侯、賜金、嫁孫之賞。”

一張簡單的聖旨,看在別人眼中都沒什麼,唯獨在聞人升眼中,卻有不同的意味。

中二少女陸直,已經開始變成心黑手辣的真太后了。

無他,換成現代人,很難說出安排包辦子女婚姻的話,更別說是孫子,曾孫一輩。

若是獻出良種者,是80歲的孤寡老農,還要嫁曾孫女嗎?

換成現代人不可想像,但在朝廷大人物眼中,卻是稀鬆平常。

劉建也看到了這個詔令。

說實話,在聞老師給他上民國課之前,他並不是多理解糧食的重要性。

東洲太大了,糧食這東西從來都是廉價浪費,用來釀酒,變成肉類,即便你不幹活,也有的是各種免費食物可領。

保質期明明半天的食物,早晨8點上架,過了12點就處理掉。

而在劉建小時記憶裡,糧食就是超市裡長出來的。

大超市長得多,小超市長得少。

直到十歲那年,在父親的帶領下,去野外埋一具屍體時,他才知道,原來糧食是從人屍體上長出來的。

人吃糧食,糧食吃人。

多麼公正,這世界執行的根本,就是公正二字。

不平衡的系統,不能長期存在。

不公正的社會體系,必然要崩塌。

再後來,他又知道,糧食要吃化肥,吃水,吃陽光。

當時的生物老師還提問過,有沒有小朋友知道麥子是怎麼長出來的?

他至今還記得當時自己主動舉手回答:“老師,我知道,麥子是從屍體上長出來的。”

生物老師還很尷尬地說著:“劉建同學說的對,埋有小動物屍體的田地,麥子是長得好一些。”

單純的生物老師,哪裡知道單純的小朋友,腦海裡真正的記憶,是多麼的恐怖……

而現在的劉建,當然完全明白糧食的重要性。

可以說,以大成人的國民性,只要糧食充足,人人不會餓死,上面隨便折騰,都不會造反。

這也是為什麼陸太后能當五百年太后的根源。

老百姓從心底就不在乎那麼遙遠的事情。

很多人甚至認為,皇帝本來就該是長生不老的,太后長生不老也是正常。

皇帝死,那就是歸天,不是死。

所以太后長留人間,那是德行高,上天不收她老人家。

而現在,外敵入侵,糧食出現危機。

因為之前貿易興盛,外面糧食又便宜得多。

基本只有大成人種植成本的三分之一!

這樣的價格,很多民夫都選擇毀農種桑,或者拋荒打工,過著拿銀子買糧的生活。

古代的糧食產區,從江南轉移到湖廣,就是因為江南農民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願意種糧食,而是種桑養蠶。

現在的大成,也是如此。

原本糧食其實是足夠所有人吃的,但在外來貿易衝擊下,大地主們紛紛讓佃戶改種經濟作物,換取更高的收益,參與到世界貿易中去。

他們正在緩慢地向土地種植園主轉變。

但是,戰爭來了。

經濟作物,要改回來,損失巨大,而且桑田和農田,是截然不同的。

中間要經過很長時間。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