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執掌宇內萬萬年 (第1/2頁)

只要他們活著,唯識宗便不會徹底的滅亡。

而只要陳杰死了,如今眼看著很有可能足以一統燕神洲的大漢皇朝,也將會在瞬間,分崩離析。

在夏無爭退位讓賢,陳封登基之後不久,便直接改了國號,將原本的大夏改為了大漢。

從此大夏不存,而大漢永復!

大夏學宮倒是沒改,畢竟,大夏學宮,從來不曾代表大夏天下。

大漢皇朝,不算陳杰,如今也已有五名大宗師戰力,若是再算上陳杰這名無敵大宗師。

北莽東離唯識宗加在一起,怕也只是自取滅亡。

尤其是在陳杰大力推動基礎練氣訣的傳播和大夏學宮的改制,從民間招收了大量武道天驕加入大夏學宮,

同時直接祭出了科舉制,引得大量空有治世救民之才,卻沒什麼武道天賦,難以登上高位紛紛湧入大漢朝堂。

一時之間,隨著大量人才分散四面八方,陳杰對於大漢皇朝的掌控力也越發提高,大漢皇朝的國力,也同樣開始了不斷增長。

整個燕神洲,或者整個天靈界,武者高高在上,平民百姓哪怕再有才華,也大多無人重視,

壓根不需要什麼重武抑文,詩詞歌賦甚至連同術數管理之道,在武者眼中,和那些登臺唱戲的戲子雜耍,根本沒什麼區分。

哪怕是之前的大夏學宮,雖有術數管理學科,卻也同樣沒有多少人重視。

但治理百姓,管制一方,真的只需要強大的武力就足夠了嗎?

武力只能保障鎮壓所有的反叛,但許多連基本的賬本都看不懂,也壓根不懂什麼農業和商貿之類的城主郡守,又如何能夠治理好地方呢?

武力交給鎮武衛軍隊還有各大城池郡縣的都尉就足夠了。

治理一地的城主郡守,最重要的還得是治國之道。

當然,並不是說武道修為不重要,但在一個大一統的強大皇朝之中,只要粗通武藝能夠勉強自保,又有多少人敢於冒著九族消消樂的風險,去弒殺大漢朝堂任命的地方官員呢?

殺官那就等於是造反,給現在大夏境內的浮空寺,紫陽道之類的宗門世家十個膽子,他們也不敢在此時掀起半點風浪。

陳杰正愁著沒有機會拿那些世家門派們開刀呢!

大漢天下隨著科舉制以及到處興建的大夏學宮,給予了無數底層百姓出人頭地的希望,武道天賦強的,可以進入大夏學宮,日後不管是加入鎮武衛還是加入大夏軍隊,都算的上一條出路!

而武道天賦弱的,也可以考慮研習術數治國之道,未來執政一方,也足以光宗耀祖。

而要是武道天賦不行,術數治國之道也不行,那有什麼辦法?

安心種田生娃,指不定自己的子孫後代就能冒出幾名習武或者讀書的種子了呢?

只要還有希望,還能存在寄託,還能活的下去,這天下,便很難的亂的起來。

當然,民心可用也僅僅只是民心可用,在頂級武者一人壓一國的情況下,底層人民是否安定和有希望,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重要的是,陳杰喜歡。

於是,整個大漢皇朝的國力和秩序,在陳杰的意願下,開始迅速的安定和提升。

無數平民百姓,也開始對著陳杰止不住的誇讚和崇敬,湧向陳杰的信仰之力,又再度暴漲。

陳杰之前組建的十萬龍鱗軍,直接入駐了夏京,成為了大漢皇朝如今最為強大的禁軍。

大夏龍驤衛隨著墜龍湖一戰以及大將軍霍長青的身死,已經基本失去了戰力。

剩下的龍驤衛,也被陳杰打發著跟隨夏無爭一起,同樣前去了唯識宗鎮守。

陳杰不擔憂龍驤衛反叛,但守衛京都的重擔,終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