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李世民立廟 (第1/2頁)

"想要提高水稻的產量,並且還找到了明確的方向!"

"怪不得這樣的人,會被百姓們頂禮膜拜,稱他為神聖!"

"這樣的人就算不立廟,百姓們也會在心中把他當成在世神明!"

要知道水稻這種東西,絕對關乎億萬民生。

提高水稻的產量,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那恐怕真是天大的功績。

而如今有人朝著這一步堅定不移的前進,有著大雄心大毅力,這亦讓人無比的動容。

在這個世界上,有如此想法的人非常的多,但是真正去實踐的卻沒幾個。

書生們整天談論聖人言,廟堂的諸公嘴裡憂國憂民,,實際內心卻從來沒有把百姓放在心裡。

當然就算有人真的憂國憂民,嘴上說說也就算了,他們還能怎麼樣呢?

也唯有影片之中的這位袁老,身體力行,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斷的在田地裡耕耘,但要找到解決的辦法,才有可能真正的成功。

所以李世民這個時候,忍不住向魏徵開口詢問道:"你說我給這個人立個廟怎麼樣?"

"如此功績,立廟也很正常!

魏徵的話音剛落,李世民的眼中就閃過一絲堅毅。

他知道,像袁老這樣的人,值得被銘記,值得被尊崇。

"既然如此,那就立廟!"

李世民說道:"我要讓天下人都知道,有這樣一位偉大的人,他為了百姓的生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的精神,應當被傳承下去,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榜樣。"

魏徵點了點頭,表示贊同:"陛下聖明。立廟一事,臣會盡快安排下去。"

在李世民的支援下,廟宇的建造工作迅速展開。

與此同時,關於袁老的故事也在百姓之間流傳開來。

人們紛紛感嘆,讀書人之中,竟然還有如此心繫百姓之人,實在是難得。

廟宇建成之日,李世民親自前往祭拜。

他站在袁老的雕像前,心中充滿了敬意。

他知道,自己雖然為一國之君,但也需要像袁老這樣心懷百姓的人來協助。

只有這樣,國家才能繁榮昌盛,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在祭拜儀式結束後,李世民宣佈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將袁老的事蹟載入史冊,讓後世永遠銘記他的貢獻。

這個決定得到了百姓們的熱烈歡迎,他們覺得這是袁老應得的榮譽。

"只可惜我大唐沒有如此人物,若能得一位如此人物,此生而無憾矣!"

……

【1976年,袁老的科研成果——雜交水稻開始得到大面積推廣,全國種植面積達到208萬畝,增產均超過20%。

1979年,雜交水稻更是走出了國門,在包括美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得到推廣和種植,種植面積達到150萬公頃,為解決世界糧食危機做出了傑出貢獻。

而這一切的貢獻,都離不開袁老。】

……

漢朝。

劉徹的眼睛瞪得滾圓,內心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真的成功了!

他沒有想到,袁老立下的宏願到居然真的成功了,糧食的產量居然真的提高了,而且還普及到了全世界!

"來人,宣太史令!這樣的事情一定要記載下來,如此豐功偉績要讓每個人都知道!"

"另外在全國各地給我搜尋農家子弟,什麼法家儒家之類的,可以治國但不能安民,我希望能有農家傳承之人站出來,也像袁老一樣立下宏願,為蒼生解決糧食的問題。"

……

在任何一個朝代,糧食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民生問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