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恐怖的夭折率 (第1/2頁)

孝這個字,幾乎貫穿了整個華夏的始終。

華夏的歷史上,許多王朝都以孝作為立國之本。

自古有言,百善孝為先。

甚至到後期也變成了二十四孝,這種愚孝的極端念頭,變成了封建的糟粕。

漢人王朝就不用說了,如果不孝順的話,那麼很多時候連皇帝都做不下去。

除了那種猛人,以軍功立國,能夠堵住天下的悠悠眾口。

除此之外,但凡能力稍微差一點,那麼是絕對不敢不孝順的。

甚至於哪怕清朝這樣的關外民族,入主中原之後,也依舊要以孝治天下。

孝道,這個在華夏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理念,成為了歷代王朝統治的重要基石。

從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開始,孝就被視為道德倫理的核心,它不僅關乎家庭,還關係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孝道的傳承和弘揚,使得華夏文明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漢人王朝還是關外的清朝,都將孝視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

實際上臥冰求鯉這樣的愚孝的故事,並沒有太多的人喜歡,也很少有人去追崇,可人們卻依舊不得不認同,也不得不在孝道的束縛下,完成對統治階級的俯首。

因為孝道,也是統治階級用來鞏固自身統治的,一種非常有利的手段。

狹義的孝道,是子女要對父母孝順,聽從父母的安排。

而廣義的孝道,則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

也因此,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古代社會,以家庭作為最小單位組成的古代社會,孝是維繫整個社會穩定的紐帶。

所以某些時候來說,孝順不僅僅是古代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統治階級維護自己統治的利益需求。

……

當然在孝這種要求之下,很多時候哪怕是皇帝,也不得不展現一下自己尊老敬老愛老。

哪怕是李世民,弒兄逼父奪得了皇位,也依舊在自己貞觀年間,頒發了二十八次養老詔。

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免除勞役和賦稅,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獲得兩石米,五段布匹,並且還可以獲得一位侍從,來照顧自己的起居。

九十歲以上則是翻倍,一百歲以上再次翻倍。

也就是說唐朝的時候,李世民在貞觀年間,用朝廷的錢來供養這些八十歲以上的老人。

當然這也是因為,人到七十古來稀,哪怕是唐朝這樣的盛世,能夠活到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也幾乎是屈指可數。

更不用說九十歲一百歲,全國恐怕都找不出幾個來。

也因此哪怕李世民願意出錢,供養這些老人,也依舊不會給國家財政帶來多大的負擔。

可如果唐朝也像後世那樣,平均壽命都達到了七十四歲,我到八十歲的人數不勝數,那恐怕唐朝還沒迎來盛世,就先被龐大的財政支出給拖垮了。

而這個時候,影片也開始播放各個省詳細的平均壽命。

……

【第30名雲南省,平均壽命69.54歲。

第29名青海省,平均壽命69.96歲。

第28名貴州省,平均壽命71.10歲。

第27名甘肅省,平均壽命72.23歲。

第26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平均壽命72.35歲。

第25名寧夏維族自治區,平均壽命73.38歲。

第24名江西省,平均壽命74.33歲。

第23名內蒙古自治區,平均壽命74.44歲。

第22名河南省,平均壽命74.57歲。

第21名陝西,平均壽命74.68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