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劉邦的擔憂 (第1/2頁)

漢朝。

漢高祖看完影片,表情忽然變得有點默然。

如果說清朝的皇子,在中後期被太過苛責,那麼劉邦自認為他對兒子們,已經好的不能再好了。

老劉家的子孫,成年之後就可以獲得封地,成為一地的諸侯,雖然這些封地的大小和富饒程度各不相同,但至少在名義上,他們擁有了自己的領地。

而其他朝代的皇子們,在成年之後,往往只能等待父皇的恩賜,或者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

在劉邦看來,他對於自己的兒子們已經相當寬容。

他不僅給了他們封地,還允許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和財政大權。

然而這樣的做法也帶來了一些問題。

首先這些諸侯國的存在,使得中央集權的力量被分散,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受到了一定的挑戰。

其次,諸侯國之間的爭鬥和紛爭,也時常發生,這不僅影響了國家的和平與安寧,也給百姓帶來了不少的苦難。

更重要的是,現在老劉家子孫後代們,彼此之間關係還不錯,也願意為了大漢江山,聽從中央的安排。

可百年之後呢?

等到這一批人死去,後代們還會如此的,聽話嗎?

到時候各地的諸侯會不會像周朝一樣,也變得越來越獨立,以至於最後影響中央的政權。

這些都不得不防,可現在這讓劉邦心煩的卻並不是這些問題,而是太子劉盈和公子劉如意,這兩個人他該選誰的問題。

此刻的漢朝,韓信還沒有被處死,這位與劉邦亦敵亦友,一粒輔佐了大漢統一天下的留侯,恐怕是唯一一個能夠解答劉邦心中困惑的人。

"來人,宣留侯覲見。"

韓信在接到詔令後,立刻趕到了皇宮。

他深知劉邦心中的憂慮,對於這位與自己有著複雜關係的帝王,他始終保持著敬意。

韓信見到了劉邦,兩人相對而坐。

劉邦開門見山,直接問道:“留侯,對於太子之事,你有什麼看法?”

韓信沉吟片刻,回答:“陛下,太子劉盈,寬厚仁德,深得民心。"

"而公子劉如意,雖聰明伶俐,但尚年幼,經驗不足。"

"臣以為,太子乃國之本,宜立德高望重之人,方能保我大漢江山穩固。”

劉邦點點頭,又問:“那諸侯問題又如何解決?”

韓信繼續分析:“諸侯割據,確為國家之患。"

"可強行削藩,又恐激起兵變。"

"臣建議,可逐步收回諸侯的權利,使其勢力逐漸削弱。"

"此外,加強中央集權,選拔賢能,任用忠良,以鞏固中央政權。”

劉邦聽後,沉默許久。他知道,韓信所言甚是,可他心中仍有一絲猶豫。

韓信見狀,也沒有繼續開口,因為這種事情,終究還是需要劉邦自己想清楚。

沒一會兒的功夫,劉邦搖了搖頭,然後開口說道:"太子劉盈性格軟弱,若他為皇帝,恐怕鎮壓不住諸侯王,尤其是你們這些老臣,真的願意聽他的話,還是直接欺瞞?"

韓信聽到劉邦的話,也頓時沉默了下來。

實際上如果不是劉邦,而是換一個人,但絕不會像現在這麼聽話。

哪怕是現在,韓信也沒怎麼臣服於劉邦,因為他一直覺得自己並不遜色於劉邦,只是比劉邦少了一點點運氣。

這也是韓信經常說的,劉邦是天命所在,並不是因為他有多厲害。

這要是換一個人,變成了太子劉盈,韓信絕不會乖乖聽話。

所以這個時候他也明白了劉邦的擔憂。

可如果皇太子換成劉如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