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靖難之役,皇位爭奪 (第1/2頁)

另外一個時空之中,明朝。

朱棣看著天上出現的光影,臉上忍不住露出了得意之色。

"朱允炆,我的蠢侄子,要是你當皇帝,能有這麼大的成就嗎?"

"遠征漠北,七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締造永樂盛世!"

"真沒想到朕只是為了證明給父皇看,我也有能力當好一個皇帝,為了避免在九泉之下挨父親的打,居然就締造了一個盛世王朝!"

實際上朱棣能力雖然不如李世民,但他的處境和內心的想法,實際上和李世民是差不多的。

畢竟這天下江山是親手搶來的,把皇位搶過來了,如果還不好好幹,那幹嘛要搶皇位?

也因此,他們兩個人都還算得上是勤政愛民,治理的天下也還算得上是太平盛世。

不過朱棣開心之後,臉上又出現了落寞之色。

不管怎麼說,他終究還是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也不知道百年之後,後人該怎麼評價他?

但實際上,朱棣搶皇位也是迫不得已,畢竟朱允炆要削藩。

削藩也就罷了,還對各路藩王大打出手,不是被害死就是被囚禁。

這樣的情況下,朱棣其實也是為了自保。

"其實這件事情歸根結底,還是那一幫腐儒弄出來的事情,要不是他們在一旁煽風點火出謀劃策,又怎麼會至親相殘?"

想到這裡,朱棣內心就一陣生氣。

"陛下,臣以為,此事雖非善舉,但您乃天子,為保江山社稷,不得不行。"身旁的謀臣姚廣孝輕聲說道。

朱棣微微點頭,眼神中閃過一絲無奈。

他知道姚廣孝所言不虛,但心中始終無法完全釋懷。

"唉,朕知道,朕知道。"

朱棣嘆了口氣,目光投向遠方:"但願後人能明白朕的苦衷,而非一味指責。"

姚廣孝見狀,上前一步,低聲說道:"陛下,臣以為,若想後世理解您的苦衷,不妨留下一些記載,說明當時的情勢和您的決策之因由。"

朱棣聞言,眼前一亮,猛然拍掌道:"廣孝所言極是!朕定當留下記錄,讓後世明辨是非!"

於是,朱棣下令編纂了一部名為《奉天靖難記》的史書,詳細記載了靖難之役的始末,以及他登基後的種種改革和成就。

這部史書不僅成為了後世研究明朝歷史的重要文獻,也成為了朱棣為自己正名的有力證據。

時光荏苒,朱棣在位期間,明朝國力達到巔峰,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然而,朱棣心中始終有一個心結,那就是他得位不正,擔心後世史書對他評價不高。

終於,在朱棣在位第二十一年,他決定再次北伐蒙古,以此證明自己的文治武功。

然而這次北伐卻遭遇慘敗,朱棣也在歸途中病倒,不久後病逝。

朱棣死後,他的兒子朱高熾繼位,年號洪熙,是為明仁宗。

仁宗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寬鬆政策,緩和了社會矛盾,為後來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

然而朱棣所擔心的事情終究還是發生了。後世史書對他的評價譭譽參半,有人認為他是一代明君,也有人認為他是篡位者。

但無論如何,朱棣在位期間所創造的輝煌成就,無疑是明朝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

同樣是明朝。

朱允炆這時候端坐在皇位之上,滿臉都是焦急和難以置信。

"怎麼可能,朱棣那個亂臣賊子,靖難居然會成功?!"

朱允文自認為,自己已經對這些叔叔們仁至義盡。

但沒想到朱棣還是要發動靖難,不僅如此他還成功了,並且締造了一個盛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