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清朝如何避免外戚干政,宦官亂政以及權臣亂 (第1/2頁)

【在清朝,如何成功地避免了古代王朝常見的三種政治弊端:外戚干政、宦官亂政和權臣亂政?】

【無論是外戚還是宦官,他們之所以能夠影響朝政,根本原因在於皇帝需要藉助他們來平衡或者限制其他政治勢力。

以宦官專權問題尤為嚴重的東漢和唐朝為例,這兩個朝代為何會出現宦官掌權的局面?

原因在於皇權的運作需求。以東漢為例,皇帝普遍短命,年幼的皇帝登基後,往往由太后輔政。

而沒有政治經驗的皇太后,為了抗衡朝中的權貴家族,必須依賴某種力量。

那麼,皇太后能夠依靠的力量來自何方?

顯然是她的親族,也就是外戚。

因此,外戚集團逐漸壯大,但隨著皇帝的成長,外戚又可能成為皇帝權力道路上的障礙。

在這種情況下,皇帝只能信任並依賴身邊的宦官。】

【對於外戚而言,放棄權力並非易事,而滿朝的世家大族也不可能輕易被皇帝掌控。

因此,皇帝往往會培養宦官集團,以此來對抗外戚和朝中的權貴家族。

無論是歷代的皇親國戚還是太監,都是皇帝為了平衡各種勢力而培養出來的力量。

自南北朝時代結束之後,朝廷中的名門望族開始逐步衰落。

進入明清時代,即便是年幼的皇帝,朝中的官員們也足以承擔重任,不再需要依賴皇室外戚來對抗官僚集團。

在沒有外戚和士族的情況下,對太監的需求也相應減少。

儘管如此,有人指出,明朝的太監權力不也是相當大嗎?

然而明朝的太監並不能被視為真正掌握權力,他們最多隻是操縱了一些權力。

以魏忠賢和劉瑾這兩位著名的權傾朝野的太監為例,皇帝輕而易舉地就將他們徹底剷除了。

可以說,明朝的太監對皇權並無任何實質性威脅。

因此,到了明代以後,無論是豪門貴族還是官僚集團,都在朝堂上逐漸淡出,或者說他們對皇權的威脅已經不復存在。

於是,皇帝便無需再刻意扶植任何特定的勢力。】

【在明清時代,封建君主的權力攀升至空前的高度,與以往歷史時期的政權結構顯著不同。

例如,在宋朝,皇帝是與士大夫共同治理國家;

而在南北朝時期,皇帝與士族共享治理權力;

漢朝的政局則更為複雜,皇帝不僅要與士族合作,還要與豪門外戚共同管理國事。

至於周朝,周天子同樣是與貴族共同執政。

然而,到了明清時期,上述各階層已無法與皇權相抗衡,導致皇帝的權力變得無人能夠挑戰。】

【明清兩代實質上成為了皇帝一人之下的家族統治。

隨著這些曾經在朝廷中有一定影響力的階層逐漸式微,皇帝不再需要透過他們來平衡朝廷內部的力量。

至於外戚,只需由朝廷供養即可,而宦官則只需專注於自己的職責。

關於避免權臣干政的議題,確實頗具趣味。

在清朝,實行的是一種稱為密摺的制度。根據這一制度,官至四品或以上的官員可直接向皇帝提交密摺,而密摺中的資訊僅有皇帝和上奏的官員知曉。

這種機制意味著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的官員,都可以透過密摺向皇帝報告,揭露同僚的不當行為。

在這種體制下,企圖結黨營私的行為變得異常困難。

一旦有人向皇帝告發這些圖謀不軌的官員,那麼他們的一切計劃都會落空。

並且,揭發者無需承擔任何風險。

即使沒有人實際使用密摺舉報,官員們也會互相疑忌,誰也不敢率先發起此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