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古代城市裡的普通百姓如何生活? (第1/2頁)

【在古代的城市裡,普通居民是如何維持生計和日常生活的?】

【城市雖非直接的生產資源場所,然而《清明上河圖》這幅作品不是向我們展示了古時人們在都市中如何尋找生活之道嗎?

畫中描繪了酒館、餐館、市場、武器店、布匹商店、藥店以及廚具商行等,這些都是宋朝時期汴梁城居民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汴梁城內,手工業、商業和服務業是百姓們的主要職業,透過這些行業,他們得以謀生。

《清明上河圖》生動地展現了各行各業的人們。

畫中可以看到鐵匠、木匠等手工藝者,推車小販售賣各類商品,還有表演雜技的藝人,以及醫生、私塾教師、客棧老闆、磨坊工人等,各種行業在畫中熱鬧非凡。

至於這些居民的生活狀況,可以說是參差不齊,困苦的居多,大多數人勉強維持基本生活。】

【在北宋時期的汴梁,居住著一位名叫馮冠道的學者。

他曾多次嘗試參加科舉考試,但始終未能如願以償,因此無法從事農耕。

於是他在汴梁城中擔任了教師,負責教授孩童們讀書識字。

馮冠道執教長達二十年之久,他的月收入約為幾千文,摺合為幾貫。

同一時期,宋朝的吳中地區有兩位貧窮的平民,他們以捕魚為生。

每日大約能賺取300文,平均每人每日的收入約為150文,與馮冠道的教育工作收入相比較,並沒有太大的差距。】

【在汴梁城,普通勞動者的日收入大約是100文,這樣的收入在當時已經算是較為優渥,屬於收入較高的普通百姓。

根據歷史記載,在北宋時期的滄州,有一位少年因母親長期臥病,且無父兄照顧,被迫以賣瓜果為生,每日所得微薄,僅能維持他與老母親的生計。

這位小販的日收入,便是他推車販賣所得的數十文錢。】

【而在呂南宮所著的《灌園集》中,有提到淮西的一位男子,他透過為富裕家庭做零工謀生,每天依靠體力勞動能夠賺到100文,有時運氣更佳,收入會超過這個數額。

他會將額外的收入用於購買酒肉,與家人一同享受家庭聚餐的樂趣。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宋朝,非農業勞動者或其他行業的工人,日均收入大致在幾十文到150文之間。

以100文為例,我們來看看這在北宋能購買什麼。

宋朝歷時319年,物價隨時間變化而波動。不同時期的物價有所不同,北宋初期物價較低,糧食價格相對便宜,80文便可購得一石。

北宋時的一石糧食約等於現今的119斤,聽起來似乎不少。】

【可這一價格指的是公元1008年,即大中祥符元年的水平。

到了28年後的公元1030年,一石糧食的價格已漲至300文,而至神宗年間,價格更是飆升至680文一石,60年間增長了8.5倍。

在汴梁城,居民一天的勞動所得大約是100文,這已是宋朝中後期的情況。

因此按照這個標準,汴梁城的居民需要工作六七天才能購買到100多斤的糧食。

以一個三口之家為例,120斤的糧食能夠支撐普通民眾的生存多久呢?

在宋朝,除了少數人能夠享受一日三餐之外,大部分民眾通常只能維持一日兩餐。

按照一日兩餐的標準來估算,古代人每頓飯大約需要消耗多少糧食?】

【在宋朝有一首詩《田父吟》中提到,每人每天需食用二升米,這表明宋朝的一般民眾每天大約需要消耗兩斤糧食,每頓飯約等於一升。

范仲淹在學習時期,生活貧困,他的日常食物是煮粟米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