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南門鉅變 (第1/3頁)

一出城門,就看見遠方一座巨大的橋樑飛跨,那是在極遠的遠方,大橋彷彿跟邊緣哨所一般高大,此時正有一輛列車從上跨過,像一條巨龍騰空,可惜沒有冒著黑煙的煙筒,否則會是一張美麗的風景畫。

那道橋是跨第六大道的鐵路橋,橋樑高度50米,幾乎貼著第六邊緣哨所而過,在哨所旁邊的小河邊還有一座車站。

放在以前這是無法想象的事情,保守的銀光城,強勢的銀光衛都不會允許任何設施跨越十二條大道這樣的軍事設施。

還是時代變了。

鐵路從西門鎮外往南,最後幾乎沿著南門鎮南方一百公里處劃了一個巨大的弧度,最後沿著南河折向北方,鐵路幾乎與南河平行,南河另一邊是銀光城的第五大道。

藉著修建鐵路,南河沿岸長達一百公里的河岸進行了整修,這裡將來都能用來建設港口、碼頭。靠近街區的窩棚區拆除了一部分。鐵路沿途經過了龐大的農場區、榨油廠、電廠等沿河工農業地帶,最後進入街區範圍,鐵路的終點位於第二街臨河位置,原本這裡是舊街區的水塔,水塔拆除後,胡屠戶佔據了這塊地方屠宰牲口,清洗下水,現在再次被徵用建立了火車站和港口碼頭。

胡屠戶並沒有因此受損,鐵路的運力大大加強了屠宰場的出貨量,一些原本只能透過水路送到東西北四門地區的下水,現在透過鐵路可以直接輸送給鐵山城,鐵山城人口膨脹了數倍,而且大多都是窩棚區貧民,正是各種下水的目標客戶。當然,長距離運輸,需要冷鮮,做不到,所以胡屠戶緊隨形勢,推出了醃製下水產品。

鐵路運輸這種跨時代的交通工具,對一個尚未進入農業時代的地區來說,具備什麼樣的意義,金樂在清楚不過。所以回家之後,跟姐姐待了半日之後,就興沖沖跑去鎮上考察。

街面明顯跟以前不一樣了,汽車多了起來,雖然還無法形成車流,但時不時就會有一輛車按著喇叭駛過,都是些時髦的街區年輕人開車,家裡大概都是有錢人。以前沒人開車,不是開不起,而是買不到油。現在城外有榨油廠,便有了買油渠道,所以有了車。

對於這些新消費金樂並不感興趣,他最關注的始終是產業,那關乎著就業。

帶著四朵金花,先送劉香回家,然後去了農場。

老農場的生產早已正規,田二少負責經營,田園家族負責管理,黃元團隊控制財務,種植的作物也已經定型,除非特殊情況是不會隨便轉產的,因為許多經濟作物多年才能產出,比如各種果樹,這些經濟效益較好,但三五年才能開始產果,不可能隨便砍伐。農業的穩定性也是基於這個特點。

老農場四十萬畝的巨大面積,現在有十萬畝用來種植甜菜,年產原糖三十萬噸左右。十萬畝生產棉花,十萬畝種植麻類作物,有碼兼用,這兩種作物意義重大,支撐起了南門鎮的棉紡、麻紡廠,照顧了上萬女性就業。還有十萬畝種植了各種蔬果。

鐵路修通之後,農場也收益不少,鐵山城空有龐大的農業用地,但農業生產很落後,目前吸引了幾十萬農業人口,卻只能大規模生產糧食,因為他們的技術人員只會種糧,新招的移民也沒什麼技術經驗,短期內學會種糧就不錯了。鐵山城人口稀少,也不可能進行太仔細的分工,因此他們的糧食產量暴增,大批透過鐵路輸送到銀光城周邊。銀光城委員會長久以來執行的糧食戰略,可以說已經死了。

鐵山城主產糧食,南門鎮較為精細的果蔬就能透過鐵路大量輸送到鐵山城,那裡重工業較高的利潤下,人均收入很高,所以能大量消費這些在銀光城都相對奢侈的物產,水果利潤比以前翻了一倍還高。再加上棉布出口鐵山城帶動的棉價上漲,農場今年利潤暴漲,田園彙報稱,今年農場的利潤有可能突破5%。

微利,但總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