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理論論述 (第1/2頁)

在東臺村參觀完後,王成看著鄭立軍已經在深思了。

這種深思必然是對社會有益的。

在南紅縣的調研也沒什麼意外的事兒發生。

“這次調研太意外了,以前調研都是根據當地的安排,東走走、西看看,在村委會或者縣裡開個座談會。現在一看,還是要深入到基層、還是要走到真實的田間地頭去看看,才能發現最真實的農村現狀。”

王成笑而不語。

“你們要有機會再來安昌,我讓朋友安排你們以普通身份到農戶家住上幾晚,你們感受會更深,我們這樣去調研,還是沒人願意說得太直白,效果還是不好,淺嘗輒止而已。”

“好,有機會就有勞兄弟了。”鄭立軍變嚴肅了。

一天的調研下來,鄭立軍感覺很累,他才發現以前的調研太走馬觀花了。

吃完晚飯,倆人在安昌的街道上閒聊。

“王兄,我從畢業後,就進入到政研部門,一待就是二十多年,這期間,我參與了大大小小的檔案起草不下幾百次,我以前總感覺自己對農村的瞭解已經是爐火純青、爛熟於心了。這一次,是第一次感覺自己太侷限了。”

“鄭兄,你不必如此,真的,畢竟你沒有從小在農村成長過,所以不能完全地瞭解農村是很正常的!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但很多東西不怪你,你們一下去調研,大大小小的幹部早就嚴陣以待了,為什麼?因為擔心你們寫的東西被帝都首長看到後會遷怒於他們,最後就變成了一場表演。你們要能看到真實的情況就才怪了。”

“那你覺得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有的時候我就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一個糊弄一個呢?”鄭立軍很痛苦地問。

“我在基層幹過,一個是為了擔心被問責;另一個是擔心個別事情暴露之後,被問責。”

“之前好幾個省份不是呼籲要完全放開問責機制嘛?你覺得放開問責機制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鄭立軍來了興趣。

“鄭兄,你沒有在基層幹過領導,可能不知道一些情況。雖然目前的問責機制確實有很大的問題,存在著一刀切的區域性不合理狀況,但如果完全放開問責,那問題就大了!可能就會亂套了。問責機制雖然有些不合理,但畢竟是目前來說,就是一把尚方寶劍、就是緊箍咒,還是能起到很大的震懾作用。”

鄭立軍這會就像一個學生一般,聽得很認真。

“王兄,你的實踐功底很豐富,有空我們要多交流。”

王成抿了抿嘴,剛想說些什麼,但心裡想了想,還是作罷了。

“鄭兄,你不必介懷,其實像你們這種高層政策制定者,有的時候也需要高視野,所以,不必太過於苛刻自己,不過多瞭解點基層情況是很有必要的。”王成還是安慰道。

在去安州的路上,鄭立軍問起幾十年前那件事兒。

“王兄,當時真的“活”了不少基層幹部?我昨天也聽老張大爺說漏嘴了,但被你阻止了。”

王成真的不好怎麼回答,他看著窗外想了很久,只是在考慮該怎麼對鄭立軍解釋這些。

隔了一會兒,他回過頭來點點頭:“對,政府、公a部門,好幾個幹部都被…了。”

鄭立軍露出了一臉的惆悵,他自言自語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在很多年前,我還在湖西擔任縣委書記時,也差點發生一起這類的事件。這件事現在網路上沒一點訊息,被我們壓下來了。起因就是簡簡單單的伐木事宜,村民覺得處罰過重,認為政府沒有一碗水端平,就去鄉里反應問題。鄉里覺得這屬於醜聞,就想著解決掉這位群眾!由此引發了整個村、整個家族、整個姓氏的震怒。”

“當時,小一百號人拿著鋤頭把整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