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大獲成功 (第1/2頁)

“學弟學妹們,我可以這樣稱呼你們吧?我這個學長年紀很大了哦!嚴格意義上講,你們應該叫我學爺了,我的年齡當你們爺爺是綽綽有餘了。我在你們這個年紀,每天想的是如何走出大山?我的家鄉在離縣城50多公里之外的X鎮,在我們那個年代,我的老家是十分貧困和落後的,那時候我們上學還要自己帶菜,一個禮拜回一次家,所以我們常帶一些豆腐乳,辣椒醬或者臘肉等便於儲存的食物。”

“但我家窮,所以我每週幾乎都是帶一樣菜:那就是醃蘿下幹炒辣椒。我吃了三年的醃蘿下,考上了帝都的重點大學。現在生活好了,你們想吃什麼就有什麼!你們一到食堂就有現代化裝置為你們烹製出了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所以我希望你們要珍惜、要好好學習,要儘自己能力去學習。”

“讀書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卻是價效比最高的出路,我對自己的孫兒孫女也是同樣的要求——不要求一定要考多少分?自己盡力就行了!在人生中會有很多事發生,結果未必遂人願,但只要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那麼,就對得住自己、對得住老師、對得住父母的殷切希望。”

“我這些年連續回了幾次老家,每一次回老家,總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這種感覺可以用一句詩來形容——就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離家幾十年,但每一次踏上故土的那一刻,內心總有一種莫名的踏實,因為我知道我的父母曾生活在這片紅土地上。”

“孩子們,你們正是大有可為的年紀,你們正是茁壯成長的年紀,我這個老學長也真切的希望你們能夠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考清華北大,也不可能所有人都考不上大學,所以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對於整個人的人格健全、人格成長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等你們到了我這個年紀再回顧自己一生,記住我這句話,只要是符合自己最初的人生定位,那麼你的路就是正確的。讀小學的時候,老師問我們長大之後想做什麼?每一個人都說長大之後想為國家做貢獻。但隨著年齡的成長、閱歷的增加,便會發現這個貢獻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些人真正的當了科學家,為國家發明科學裝置;有些人從商創造稅收,為社會發展做貢獻;有些人當老師,為國家教書育人,這也是一種貢獻;還有些人平平凡凡,這麼過一生,那也是一種貢獻,只要人格獨立地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就一定對社會有貢獻。哪怕啥也不幹,繁衍了後代、那也是貢獻。”

王成看著老主任越說越起勁,便示意這些拍攝記者把鏡頭拉前,拍出老主任臉上晶瑩的淚花。

老主任跟前還放著一張王成稽核過的紙。

但老主任早就明白這些了,他沒有看這張紙,而是繼續往下說,“我在帝都工作了大半輩子,我的青春、我的年華,基本上都獻給了黨和國家的事業。尤其是二線以後,我愈發地思念我的故鄉,或許你們還不能理解我現在的感受,我在你們這個年代、也曾和你們一樣拼命的想逃出這、想要到大地方去,但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講究故土重遷,等你們到了“學爺”這個年紀,就會明白我說的這句話。”

“今天上午我去看望了我的老朋友,他和我的關係,就與你們在座的一樣,我們是高中同學。如今我們倆都已白髮蒼蒼,但內心深處的那股熟悉感、便只需一個眼神便能油然而生。我還去看了村裡的認識的人,大家都變了臉龐、露出蒼老的模樣。我們啊!已經隨著時代變老了,而你們就是接續我們,帶領著社會繼續往前跑的生力軍。我希望你們能夠健康、活潑、愉快。”

“我想了很久,想回家鄉定居,但由於身份的限制,我不能夠在縣裡定居,因為這樣會無形之中給很多同志帶來不必要的煩惱和麻煩。但故鄉情結愈發沉重,經過與帝都多位主要首長交流後,他們同意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