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章:深入探討 (第1/2頁)

看到對方兩人表情都快哭了,王成便說,“好啦好啦,其他的事我就不批評你們了,但是要怎麼改正?你們自己心裡也清楚。”

“作為城市的執政者,你們首先得要分清看清潭江目前經濟的現狀。解決目前的經濟現狀,1個是解決好農村問題;1個是解決好經濟發展問題。”

王成準備“點1點”他們。

目還潭江還處在產業整理階段,主流認可的產業結構,進1步演變成了模組化模式。這種較為被動情況下的城市化,是典型的野蠻模式的表現。

當前的潭江城市化率剛剛過半,未來的嚴峻挑戰是城市部門是否能夠不斷地提高勞動生產率,並且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特別是服務業崗位,從而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口,使得城市化率不斷提高。

作為城市管理者,應該擔心的,不是勞動力總量的枯竭,而是未來城市是否具有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能力。再1個,勞動者權益怎麼保障?老百姓的權益怎麼保障?未來的社會,已經不單單是就業崗位的問題,而是就業質量的問題。

那麼,相關生產活動,比如農業生產又怎麼辦呢?

舉個例子:隨著農村人口的減少,農業生產會受到威脅,可能並且現在就已經導致農村農田荒蕪情況發生。

在很多公共政策討論中,必須要結合到實際情況來反應。這1點,有1些所謂的專業人士的確因為缺乏對基層的理解,而打包票地說出了1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農業產出的增長主要取決於相應的土地面積,還有農業人口數量,當然,人口數量的減少可以透過農業現代化來解決。

這1點,只要看看過去中國的糧食產量就知道,1方面,城市化程序在推進,另1方面,糧食產量卻不斷增長。隨著農村人口的減少,已經出現了機器替代勞動的現象,而這是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過程。但有1點,這種“時代性”的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而且,要找到問題的共通點。

1些專家認為:農村大量田地荒蕪的現象已經在很多地方發生,應該要區別對待,要區分出造成這樣的現象,是因為農業制度阻礙了農業用地的流轉,還是因為有些地方本來地形條件就不好,即使允許流轉,這些土地也沒有人願意經營?如果是土地制度制約了土地流轉,那麼,要改的是制度;如果是因為自然條件不好,出現土地荒蕪,這就太正常了。無論是哪種情況,土地荒蕪本身不是城市化的錯。

但這種看法可能在1定程度上是缺乏對基層的瞭解的。在產量1定的情況下,農田減少必然會帶來糧食總產量減少,這是基本常識!之前透過農業現代化提高了1定的產量,但這種增長速率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很多人喜歡拿我們國家和歐美對比,表示應該促成家庭農場的促成,1些專家也如此認為,就有1點:瞭解過基層嗎?瞭解過農村嘛?

當前,恰恰因為經營農業的收入低,農村相關資源比較少,老百姓要生存,小孩要讀書,讀書又牽扯1系列戶籍問題,所以很多人外出工作,現在農村的人口結構才是老年人和女偏多。

“你們是潭江的領導幹部,主要領導幹部,要有清醒的認識,不能完全割裂這些聯絡談發展…如果找這種專家當智囊,那就是純扯淡,你們應該問問廣大農村的老百姓們看法和感受。”

潭江的12把手狠狠地點頭。王成繼續說。

前段時間,有個所謂的專家說:“可能1些人往往把城市化程序中由於其他制度扭曲造成的問題誤以為簡單來說,如果在發達國家城市化歷史上出現過類似的問題,那麼,並是城市化的錯。但目前的農村問題並不是城市化的錯。”

這就是不懂中國。就比如官場,有人說就是站隊!站好了隊就能當大官。問問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