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2章 關於餅的問題 (第1/3頁)

大明現有的一年發一次工資的情況下,大明人儘管有著這個時期全球最高的收入,然後消費能力卻是並沒有釋放出來。

本身來說,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勤儉節約,能省則省,多為子孫後代考慮,儘可能多的留下財富給後輩子孫。

現在又一年發一次工錢,這一大筆的錢放在手中,也就是給家裡面的老人、小孩買點新衣服、鞋子,再辦點年貨,大部分的財富都還是被埋在了罐子裡面,埋在了地下。

大明的消費能力並沒有得到多少的增長和提高,否則以大明上億的人口,再加上高收入,單單是大明本身內需就會極其的龐大,足以讓大明內部的資本家們獲得足夠的市場。

如果能夠一個月一發工錢的話,儘管依然會有大量的錢存下來,但是消費能力肯定會有所拉動。

一年四季的衣服要添置一番吧,吃喝玩樂也是少不了吧,再加上一些其它方面的開支等地,這內需自然就可以拉動起來。

拉動內需的好處自然無需多說,後世經濟不好的時候,總是說要刺激內需,足見內需的重要性。

當然,弘治皇帝之所以拍案叫好,還是因為劉晉這顆天下為公的心,儘管自己是最大的資本家,但卻是能夠時刻想著下面的普通老百姓,能夠為大明的長遠考慮,這是極其難得。

同樣都是資本家也都是朝中重臣,劉健、張懋、李東陽他們相比之下,還是更屁股決定腦袋,反對按月發放工資,因為這樣對他們這些大資本家是非常不利的。

他們難道就看不出這按年發工錢的弊端?

當然不是,能夠走到這個位置的人,誰都是聰明人,也都不缺乏遠見,但這個事情違背自身的利益,自然是要反對的。

說到底還是利益的問題。

“聽你這樣一說,似乎好像也是有道理的。”

張懋眼珠子一轉,老狐狸的他立即就轉變了風向。

張懋有的是銀子,按月給工人發工錢也沒有什麼問題,英國公府本身就是大明的勳貴代表,幾代積累,底子雄厚。

又最早跟著劉晉辦工廠、去海外殖民等等,有的是銀子,不像李東陽、劉健他們,起步晚,底子薄,手中的銀子緊張的很,能一年一發自然是最好的,這按月發放的話,資金鍊就會更緊張了。

沒辦法,也都是跟著辦了很多工廠、置辦了龐大的家業,攤子鋪到了,這銀子也是緊張啊。

“一個國家要獲得發展和繁榮昌盛,它其實是涉及到了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如何將餅給做大的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去分配這個餅的問題。”

看看張懋,劉晉笑了笑,然後又繼續講起後世非常著名的一個學說,那就是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問題,當然在這裡,劉晉將它改成了餅。

“將餅做大?”

“如何分配餅?”

眾人一聽,頓時就傻眼了,這個劉晉總是能夠講出一些稀奇古怪,卻偏偏有蘊含大道理的東西出來,一個個都認認真真的聽了起來。

特別是弘治皇帝,他掌管天下,深知當這個皇帝並不是一件容易、輕鬆的事情,億萬黎民百姓的重擔並不是誰都能夠承受得起。

他愛民如子,一向也是勤於政務,勵精圖治,想要打造一個強盛大明帝國。

所以他重用賢臣,遠離奸佞小人,想各種各樣的辦法來治理好這個龐大的帝國。

只是在以前的時候,他發現自己縱然是皇帝,也有太多、太多的無奈,縱然是自己勵精圖治,可是大明的百姓生活並沒有變好多少,一場雪災就將北方三省所謂盛世的假面具給撕的粉碎。

任用的大臣,雖然忠誠,也大多正直,然而卻是並沒有什麼太經天緯地的才略,無法真正改變大明的命運和局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