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3章 不怕災荒 (第1/3頁)

京城皇宮的一角,一座新建的鋼筋混凝土建築這裡,建築的頂端一根根天線高高的豎起,上面是密密麻麻的銅圈。

建築內則是大大小小的房間,數量非常的多,能夠看到眾多身穿飛魚服的錦衣衛以及東廠的番子在裡面忙碌不停。

伴隨著電磁通訊技術的出現,廠衛作為天子的耳目,自然而然也是第一時間內運用上了這種先進、強大的通訊技術,在第一時間內就迅速的在大明各地架設起電磁通訊基站,傳遞資訊,以便讓天子能夠隨時掌握大明各地的大小事務。

相比起以前的通訊手段,電磁通訊更加的快捷,更加的安全和可靠,並且耗費的人力物力要更少很多、很多。

以前的時候,為了保證政通令達,歷朝歷代都會花費巨大的代價去興建驛站,以便用來傳輸資訊。

全國範圍來說,要構建覆蓋整個大明的驛站系統,每隔幾十裡設定一個驛站,這花費就可想而知了。

現在有了電磁通訊技術,隔著遙遠的距離都可以迅速的傳播、溝通,所需要的人手和花費就小多了,並且傳遞的速度要比以前快無數倍。

江南發生水災的時候,以前即便是八百里加急也需要幾天的時間才能夠送到京城,天子和群臣做出決策之後,又還要馬不停蹄的送到地方去執行,一來一回,需要的時間就要好幾天。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透過電磁通訊技術,災情可以第一時間內傳達到京城,並且做出的決策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傳遞到地方或者各衙門去執行,效率比起以前來快太多了。

此時,乾清宮尚書房內,弘治皇帝正在看著從全國各地傳來的資訊。

“江南發生水災~”

“河南發生旱災,還真是如當年劉晉所言,南旱北澇或者是南澇北旱,幾乎都是同時上演,季風的移動只要稍有變動,必定會出現災害。”

“今年的情況就是如此,這南方洪澇嚴重,北方各省卻是極度的乾旱,不僅僅是河南、山西、山東、北直隸、陝西等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災,最嚴重的就是河南了。”

弘治皇帝對著巨大的地圖,看著手中的資訊,腦海中想起了當年劉晉所說的季風。

這些年來大明一直風調雨順,今年卻是風雨不順,南方洪澇,北方大旱。

如果是以前的話,必然會出現極大的問題。

南方可能還好一些,南方的氣候和環境都還算不錯,即便是有些災害,也能夠扛得住,可是北方的話。

一旦有災害的話,必然會餓殍滿地,盜賊四起,甚至於如果朝廷賑災不力的話,還有可能會烽煙四起,出現大量的農民起義之類的。

當年一場雪災,北直隸都餓殍滿地,易子而食,不知道多少人餓死,直接戳破了所謂的盛世之景。

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了。

從在各地的廠衛反饋回來的訊息來看,儘管這次南方的水災也好,還是北方的旱災也好,都算是幾十年一遇的大災。

但是各地的情況都還算不錯,老百姓家裡面都有糧食,一時半會也不至於沒有吃食,而且因為這些年來,大規模的從關內各省遷移了大量的人口到關外、海外。

故而原本兩京十三省的人口密度大大的降低,無論是江南還是河南,人口都大量的流逝。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大量的土地根本就無人耕種,特別是那些下等田、容易乾旱的田地更是無人耕種。

剩下的這些人,很多都還跑到城裡面去務工,種地也都是種的上等田,容易灌溉的田,這種田條件好,抗災害能力要強,即便是大旱,影響也可能不是特別大。

此外就是現在的交通條件要比以前好太多了。

以前運輸糧食去賑災,需要的時間久,關鍵是100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