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擡一個,趕着馬,奪了擔,徑轉府城。
隻見那——
唐三藏,戰戰兢兢,滴淚難言。
豬八戒,絮絮叨叨,心中報怨。
沙和尚,囊突突,意下躊躇。
孫行者,笑唏唏,要施手段。
衆官兵攢擁扛擡,須臾間拿到城裡,徑自解上黃堂報道:“老爺,民快人等,捕獲強盜來了。
”那刺史端坐堂上,賞勞了民快,撿看了賊贓,當叫寇家領去。
卻将三藏等提近廳前,問道:“你這起和尚,口稱是東土遠來,向西天拜佛,卻原來是些設法翙看門路,打家劫舍之賊!”三藏道:“大人容告:貧僧實不是賊,決不敢假,随身現有通關文牒可照。
隻因寇員外家齋我等半月,情意深重,我等路遇強盜,奪轉打劫寇家的财物,因送還寇家報恩,不期民快人等捉獲,以為是賊,實不是賊。
望大人詳察。
”刺史道:“你這厮見官兵捕獲,卻巧言報恩。
既是路遇強盜,何不連他捉來,報官報恩?如何隻是你四衆!你看!寇梁遞得失狀,坐名告你,你還敢展掙?”三藏聞言,一似大海烹舟,魂飛魄喪,叫:“悟空,你何不上來折辨!”行者道:“有贓是實,折辨何為!”刺史道:“正是啊!贓證現存,還敢抵賴?”叫手下:“拿腦箍來,把這秃賊的光頭箍他一箍,然後再打!”行者慌了,心中暗想道:“雖是我師父該有此難,還不可教他十分受苦。
”他見那皂隸們收拾索子結腦箍,即便開口道:“大人且莫箍那個和尚。
昨夜打劫寇家,點火的也是我,持刀的也是我,劫财的也是我,殺人的也是我。
我是個賊頭,要打隻打我,與他們無幹,但隻不放我便是。
”刺史聞言就教:“先箍起這個來。
”皂隸們齊來上手,把行者套上腦箍,收緊了一勒,扢撲的把索子斷了。
又結又箍,又扢撲的斷了。
一連箍了三四次,他的頭皮,皺也不曾皺一些兒。
卻又換索子再結時,隻聽得有人來報道:“老爺,都下陳少保爺爺到了,請老爺出郭迎接。
”那刺史即命刑房吏:“把賊收監,好生看轄,待我接過上司,再行拷問。
”刑房吏遂将唐僧四衆,推進監門。
八戒、沙僧将自己行李擔進随身。
三藏道:“徒弟,這是怎麼起的?“行者笑道:“師父,進去,進去!這裡邊沒狗叫,倒好耍子!”可憐把四衆捉将進去,一個個都推入轄床,扣拽了滾肚、敵腦、攀胸,禁子們又來亂打。
三藏苦痛難禁,隻叫:“悟空!怎的好,怎的好!”行者道:“他打是要錢哩。
常言道好處安身,苦處用錢。
如今與他些錢,便罷了。
”三藏道:“我的錢自何來?”行者道:“若沒錢,衣物也是,把那袈裟與了他罷。
”三藏聽說就如刀刺其心,一時間見他打不過,隻得開言道:“悟空,随你罷。
”行者便叫:“列位長官,不必打了。
我們擔進來的那兩個包袱中,有一件錦襕袈裟,價值千金。
你們解開拿了去罷。
”衆禁子聽言,一齊動手,把兩個包袱解看。
雖有幾件布衣,雖有個引袋,俱不值錢,隻見幾層油紙包裹着一物,霞光焰焰,知是好物。
抖開看時,但隻見——
巧妙明珠綴,稀奇佛寶攢。
盤龍鋪繡結,飛鳳錦沿邊。
衆皆争看,又驚動本司獄官,走來喝道:“你們在此嚷甚的?”禁子們跪道:“老爹才子卻提控,送下四個和尚,乃是大夥強盜。
他見我們打了他幾下,把這兩個包袱與我。
我們打開看時,見有此物,無可處置。
若衆人扯破分之,其實可惜;若獨歸一人,衆人無利。
幸老爹來,憑老爹做個劈着。
”獄官見了,乃是一件袈裟,又将别項衣服,并引袋兒通檢看了,又打開袋内關文一看,見有各國的寶印花押,道:“早是我來看呀!不然,你們都撞出事來了。
這和尚不是強盜,切莫動他衣物,待明日太爺再審,方知端的。
”衆禁子聽言,将包袱還與他,照舊包裹,交與獄官收訖。
漸漸天晚,聽得樓頭起鼓,火甲巡更。
捱至四更三點,行者見他們都不呻吟,盡皆睡着,他暗想道:“師父該有這一夜牢獄之災,老孫不開口折辨,不使法力者,蓋為此耳。
如今四更将盡,災将滿矣,我須去打點打點,天明好出牢門。
”你看他弄本事,将身小一小,脫出轄床,搖身一變,變做個蜢蟲兒,從房檐瓦縫裡飛出。
見那星光月皎,正是清和夜靜之天,他認了方向,徑飛向寇家門首,隻見那街西下一家兒燈火明亮。
又飛近他門口看時,原來是個做豆腐的,見一個老頭兒燒火,媽媽兒擠漿。
那老兒忽的叫聲:“媽媽,寇大官且是有子有财,隻是沒壽。
我和他小時同學讀書,我還大他五歲。
他老子叫做寇銘,當時也不上千畝田地,放些租帳,也讨不起。
他到二十歲時,那銘老兒死了,他掌着家當,其實也是他一步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