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九回 九九数完魔灭尽 三三行满道归根

首頁
    叫道:“二老官,前年在你家替祭兒子的師父回來了。

    ”陳澄道:“你在那裡看見?”漁人回指道:“都在那石上曬經哩。

    ”陳澄随帶了幾個佃戶,走過沖來望見,跑近前跪下道:“老爺取經回來,功成行滿,怎麼不到舍下,卻在這裡盤弄?快請,快請到舍。

    ”行者道:“等曬幹了經,和你去。

    ”陳澄又問道:“老爺的經典、衣物,如何濕了?”三藏道:“昔年虧白鼋馱渡河西,今年又蒙他馱渡河東。

    已将近岸,被他問昔年托問佛祖壽年之事,我本未曾問得,他遂淬在水内,故此濕了。

    ”又将前後事細說了一遍。

    那陳澄拜請甚懇,三藏無已,遂收拾經卷。

    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經沾住了幾卷,遂将經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經不全,曬經石上猶有字迹。

    三藏懊悔道:“是我們怠慢了,不曾看顧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蓋天地不全,這經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應不全之奧妙也,豈人力所能與耶!”師徒們果收拾畢,同陳澄赴莊。

     那莊上人家,一個傳十,十個傳百,百個傳千,若老若幼,都來接看。

    陳清聞說,就擺香案在門前迎迓,又命鼓樂吹打。

    少頃到了迎入,陳清領合家人眷俱出來拜見,拜謝昔日救女兒之恩,随命看茶擺齋。

    三藏自受了佛祖的仙品仙肴,又脫了凡胎成佛,全不思凡間之食。

    二老苦勸,沒奈何,略見他意。

    孫大聖自來不吃煙火食,也道:“彀了。

    ”沙僧也不甚吃,八戒也不似前番,就放下碗。

    行者道:“呆子也不吃了?”八戒道:“不知怎麼,脾胃一時就弱了。

    ”遂此收了齋筵,卻又問取經之事。

    三藏又将先至玉真觀沐浴,淩雲渡脫胎,及至雷音寺參如來,蒙珍樓賜宴,寶閣傳經,始被二尊者索人事未遂,故傳無字之經,後複拜告如來,始得授一藏之數,并白鼋淬水,陰魔暗奪之事,細細陳了一遍,就欲拜别。

    那二老舉家,如何肯放,且道:“向蒙救拔兒女,深恩莫報,已創建一座院宇,名曰救生寺,專侍奉香火不絕。

    ”又喚出原替祭之兒女陳關保、一秤金叩謝,複請至寺觀看。

    三藏卻又将經包兒收在他家堂前,與他念了一卷《寶常經》。

    後至寺中,隻見陳家又設馔在此。

    還不曾坐下,又一起來請;還不曾舉箸,又一起來請,絡繹不絕,争不上手。

    三藏俱不敢辭,略略見意。

    隻見那座寺果蓋得齊整—— 山門紅粉膩,多賴施主功。

    一座樓台從此立,兩廊房宇自今興。

    朱紅隔扇,七寶玲珑。

    香氣飄雲漢,清光滿太空。

    幾株嫩柏還澆水,數幹喬松未結叢。

    活水迎前,通天疊疊翻波浪;高崖倚後,山脈重重接地龍。

     三藏看畢,才上高樓,樓上果裝塑着他四衆之象。

    八戒看見,扯着行者道:“兄長的相兒甚象。

    ”沙僧道:“二哥,你的又象得緊。

    隻是師父的又忒俊了些兒。

    ”三藏道:“卻好,卻好!”遂下樓來,下面前殿後廊,還有擺齋的候請。

    行者卻問:“向日大王廟兒如何了?”衆老道:“那廟當年拆了。

    老爺,這寺自建立之後,年年成熟,歲歲豐登,卻是老爺之福庇。

    ”行者笑道:“此天賜耳,與我們何與!但隻我們自今去後,保你這一莊上人家,子孫繁衍,六畜安生,年年風調雨順,歲歲雨順風調。

    ”衆等卻叩頭拜謝。

    隻見那前前後後,更有獻果獻齋的,無限人家。

    八戒笑道:“我的蹭蹬!那時節吃得,卻沒人家連請十請;今日吃不得,卻一家不了,又是一家。

    ”饒他氣滿,略動手又吃過八九盤素食;縱然胃傷,又吃了二三十個饅頭,已皆盡飽又有人來相邀。

    三藏道:“弟子何能,感蒙至愛!望今夕暫停,明早再領。

    ” 時已深夜,三藏守定真經,不敢暫離,就于樓下打坐看守。

    将及三更,三藏悄悄的叫道:“悟空,這裡人家,識得我們道成事完了。

    自古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恐為久淹,失了大事。

    ”行者道:“師父說得有理,我們趁此深夜,人皆熟睡,寂寂的去了罷。

    ”八戒卻也知覺,沙僧盡自分明,白馬也能會意。

    遂此起了身,輕輕的擡上馱垛,挑着擔,從庑廊馱出。

    到于山門,隻見門上有鎖。

    行者又使個解鎖法,開了二門、大門,找路望東而去。

    隻聽得半空中有八大金剛叫道:“逃走的,跟我來!”那長老聞得香風蕩蕩,起在空中。

    這正是:丹成識得本來面,體健如如拜主人。

    畢竟不知怎生見那唐王,且聽下回分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