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六回 扑天雕两修生死书 宋公明一打祝家庄

首頁
    替馬麟監督戰船。

    寫下告示,将下山打祝家莊頭領分作兩起:頭一撥宋江、花榮、李俊、穆弘、李逵、楊雄、石秀、黃信、歐鵬、楊林,帶領三千小喽啰,三百馬軍,披挂已了,下山前進;第二撥便是林沖、秦明、戴宗、張橫、張順、馬麟、鄧飛、王矮虎、白勝,也帶領三千小喽啰,三百馬軍,随後接應。

    再着金沙灘、鴨嘴灘二處小寨,隻教宋萬、鄭天壽守把,就行接應糧草。

    晁蓋送路已了,自回山寨。

     且說宋江并衆頭領徑奔祝家莊來,于路無話,早來到獨龍山前。

    尚有一裡多路,前軍下了寨栅。

    宋江在中軍帳裡坐下,便和花榮商議道:“我聽得說,祝家莊裡路徑甚雜,未可進兵。

    且先使兩個入去探聽路途曲折,然後進去。

    知得順逆路程,卻才進去與他敵對。

    ”李逵便道:“哥哥,兄弟閑了多時,不曾殺得一個人,我便先去走一遭。

    ”宋江道:“兄弟,你去不得。

    若破陣沖敵,用着你先去。

    這是做細作的勾當,用你不着。

    ”李逵笑道:“量這個鳥莊,何須哥哥費力!隻兄弟自帶了三二百個孩兒們殺将去,把這個鳥莊上人都砍了,何須要人先去打聽!”宋江喝道:“你這厮休胡說!且一壁廂去,叫你便來。

    ”李逵走開去了,自說道:“打死幾個蒼蠅,也何須大驚小怪!”宋江便喚石秀來,說道:“兄弟曾到彼處,可和楊林走一遭。

    ”石秀便道:“如今哥哥許多人馬到這裡,他莊上如何不提備?我們扮做甚麼樣人入去好?”楊林便道:“我自打扮了解魔的法師去,身邊藏了短刀,手裡擎着法環,于路搖将入去。

    你隻聽我法環響,不要離了我前後。

    ”石秀道:“我在薊州,原曾賣柴。

    我隻是挑一擔柴進去賣便了。

    身邊藏了暗器,有些緩急,扁擔也用得着。

    ”楊林道:“好,好!我和你計較了,今夜打點,五更起來便行。

    ”宋江聽了,心中也喜。

    有詩為證: 攘雞無賴笑時遷,被捉遭刑不可言。

     搔動宋江諸煞曜,三莊迅掃作平川。

     且說石秀挑着柴擔先入去。

    行不到二十來裡,隻見路徑曲折多雜,四下裡灣環相似;樹木叢密,難認路頭。

    石秀便歇下柴擔不走。

    聽得背後法環響得漸近,石秀看時,卻見楊林頭戴一個破笠子,身穿一領舊法衣,手裡擎着法環,于路搖将進來。

    石秀見沒人,叫住楊林說道:“看見路徑灣雜難認,不知那裡是我前日跟随李應來時的路。

    天色已晚,他們衆人都是熟路,正看不仔細。

    ”楊林道:“不要管他路徑曲直,隻顧揀大路走便了。

    ”石秀又挑了柴,隻顧望大路先走,見前面一村人家,數處酒店肉店。

    石秀挑着柴,便望酒店門前歇了。

    隻見店内把樸刀、槍又插在門前,每人身上穿一領黃背心,寫個大“祝”字。

    往來的人,亦各如此。

    石秀見了,便看着一個年老的人,唱個喏,拜揖道:“丈人,請問此間是何風俗,為甚都把刀槍插在當門?”那老人道:“你是那裡來的客人?原來不知,隻可快走。

    ”石秀道:“小人是山東販棗子的客人,消折了本錢,回鄉不得,因此擔柴來這裡賣。

    不知此間鄉俗地理。

    ”老人道:“客人,隻可快走,别處躲避。

    這裡早晚要大厮殺也。

    ”石秀道:“此間這等好村坊去處,怎地了大厮殺?”老人道:“客人,你敢真個不知!我說與你:俺這裡喚做祝家莊,村岡上便是祝朝奉衙裡。

    如今惡了梁山泊好漢,見今引領軍馬在村口,要來厮殺。

    卻怕我這村裡路雜,未敢入來,見今駐紮在外面。

    如今祝家莊上行号令下來,每戶人家,要我們精壯後生準備着。

    但有令傳來,便要去策應。

    ”石秀道:“丈人,村中總有多少人家?”老人道:“隻我這祝家村,也有一二萬人家。

    東西還有兩村人接應:東村喚做撲天雕李應李大官人;西村喚扈太公莊,有個女兒,喚做扈三娘,綽号一丈青,十分了得。

    ”石秀道:“似此如何卻怕梁山泊做甚麼!”那老人道:“若是我們初來時,不知路的,也要吃捉了。

    ”石秀道:“丈人,怎地初來要吃捉了?”老人道:“我這村裡的路,有首詩說道:‘好個祝家莊,盡是盤陀路:容易入得來,隻是出不去。

    ’”石秀聽罷,便哭起來,撲翻身便拜,向那老人道:“小人是個江湖上折了本錢歸鄉不得的人,倘或賣了柴出去,撞見厮殺走不脫,卻不是苦!爺爺,怎地可憐見小人!情願把這擔柴相送爺爺,隻指與小人出去的路罷。

    ”那老人道:“我如何白要你的柴?我就買你的。

    你且入來,請你吃些酒飯。

    ”石秀拜謝了,挑着柴,跟那老人入到屋裡。

    那老人篩下兩碗白酒,盛一碗糕糜,叫石秀吃了。

    石秀再拜謝道:“爺爺,指教出去的路徑。

    ”那老人道:“你便從村裡走去,隻看有白楊樹便可轉灣。

    不問路道闊狹,但有白楊樹的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