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之五 续箕裘

首頁
    ,早見那王子坐着相待。

    吉尹上前施禮畢,王子命椅賜坐,開言道:“孤家義弟一向為先王收養,已不知另有本生父母。

     自從先王臨終說明之後,他便日夜涕泣,思想回鄉拜見親生爹媽。

    幾番要差人到衛輝府尋訪蹤迹,因不知姓名,不便尋訪。

    昨聞天使失落令郎之日,正與先王拾取螟蛉之日相合,故今早特遣人将這幼時原穿戴的幾件衣飾來試着天使,今天使既認得是令郎的,孤家義弟就是令郎無疑了。

    ”說罷,便命左右快請二爺出來拜見他的親父。

    不一時,隻見許多侍從擁出一個少年,頭戴金冠,身穿錦服,望着吉尹便拜。

    吉尹慌忙答禮。

    那少年扶住道:“孩兒拜見父親,何須答禮?”吉尹仔細看那少年時,與愛哥幼時面龐依稀仿佛。

    兩個又喜又悲,相對而泣。

    正是: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原來愛哥自天順元年十月初一那日,與刁妪在畫店門首玩耍,因要吃糖果教刁妪去買,自己坐着等她,等了半晌不見刁妪來,便要走去尋看。

    小孩子家不知路徑,竟從人叢裡一直走到皇華亭。

    那時慶王的大船正泊在亭前,愛哥見船邊熱鬧,便走将去東張西看。

    恰好慶王閑坐在艙口,望見岸上這小孩子生得眉清目秀,且又打扮整齊,便吩咐小内侍:“與我抱他到船裡來。

    ”内侍領命,把愛哥蓦地抱到船裡。

    那愛哥見了慶王,并不啼哭,隻管對着他嘻嘻地笑。

    慶王心中歡喜,因想道:“好個聰俊的孩子,不知誰家走失在這裡的?我今尚未有子,何不就養他做個螟蛉之子。

    日後我若自有子,便把這孩子來做支庶看待;若沒子時,就教他襲了封爵,國祀也不至斷絕。

    ”算計已定,便将愛哥留在舟中,密谕侍從人等,不許把此事傳說出去。

    自此愛哥養于王府,府中諸人都認他是慶王世子。

    直至一十六歲,慶王抱病,臨終忽傳遺命,立侄為嗣,承襲王位。

    說明愛哥是螟蛉之子,隻不知他是哪家的。

    不想今日無意之中,卻得父子重逢。

    當下王子排設慶喜筵席,教他父子兩個共坐飲酒。

    王子對吉尹道:“先王昔日把義弟最是鐘愛,賜名朱承義,已聘下京師魏國公之女為配。

    今雖不得為王,既為先王養子,又為國公郡馬,應授鎮國将軍之職。

    孤當修書與國公,說明緣故,就在京師擇吉成親便了。

    ”吉尹再拜稱謝。

     是晚席散之後,王子就留吉尹宿于府中。

    次日又設席餞行,将出許多禮物奉酬天使。

    又别具金銀币帛,送與愛哥作成親之費。

    又将先王昔日賜與愛哥許多金珠寶玩,都教取去。

    吉尹父子稱謝不盡。

    臨别之時,王子又親自排駕送出城外。

    愛哥謝别了王子,因感激先王收養之恩,又到他墓所灑淚拜别了,然後起行。

     父子兩個回到京中,愛哥拜見母親與哥子,韋氏如獲珍寶,喜出望外。

    吉孝也十分欣幸。

    喜全恩夫婦也來慶賀。

    當下喜全恩對吉孝道:“我子年尚幼小,不堪任事。

    你今既有令弟歸家,雙親不憂無人侍奉,你又現在姓喜,何不竟承襲了我的伯爵?”吉孝泣謝道:“藩封王位,不可以他姓冒立。

    嶽父世勳、又豈可以異姓暗奸 ?況表弟漸已氏成,這伯爵自當使他承襲,小婿隻合回家與兄弟共侍雙親。

    ”喜夫人道:“我侄兒是個孝子,不肯背本,不要強他。

    ”喜全恩依言,便具疏将吉孝向日孝行及愛哥近日歸宗之事奏聞朝廷,奉旨吉孝準即出姓,加升前軍都督,特賜孝子牌額以旌其孝;朱承義着複姓名吉友,給與應得爵祿。

    此時吉家一對兒子,人人歡羨。

    正是: 埙篪疊奏,伯仲雙諧。

    一個從泉下重歸,一個自天邊再返。

    一個明珠還浦,不作碎玉埋塵;一個落葉歸根,無複浮萍逐浪。

    一個遺下疏文一篇,寫孝子行行血淚;一個留得小衣幾件,引慈父寸寸柔腸。

    一個心戀椿萱,甯辭伯爵;一個喜歸桑梓,不羨王封。

    一個呼姑夫嶽丈,便當呼老子舅翁,還魂後親上加親;一個為王府義兒,又得為國公郡馬,回鄉時貴中添貴。

    這場會合真難得,此日團圓信異聞。

     且說魏國公初時與慶府聯姻,今接王子手書,曉得吉友不是慶王親兒,然雖如此,卻是行人司吉尹之子,前軍都督吉孝之弟,又是靖寇伯喜全恩的内侄,也不算辱沒了郡主,便歡天喜地,聽吉家擇了吉日,送郡主過來成親。

    花燭之後,韋氏看那郡主時,生得十分美麗,正與長媳喜雲娃不相上下。

    喜夫人過來見了,也與韋氏稱慶。

    後來吉孝、吉友都有軍功,加官進爵。

    韋氏與前母高氏生封死贈,十分榮耀。

    正是: 悲時加一倍悲,喜時添一倍喜。

     昔年死别生離,今日雙圓并美。

     看官聽說:這是父子重逢,娘兒再聚,兄弟兩全,埙篪已缺而複諧,箕裘已斷而複續,是家庭最難得的事。

    比那漢武帝歸來望思之台,晉重耳稽颡對秦之語,殆不啻天淵雲。

     〔回末總評〕 人情慈長孝短,父母未有不慈者。

    縱使一時信讒,後來自然悔悟。

    若子之于親則不然,有以親之棄我而怼其親者矣,有以受恩之處為親而忘其親者矣。

    今觀吉家兄弟,至死不變,雖遠必歸,方信此回書不專勸慈,正是勸孝。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