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十八回 都护玉门关不设 将军铜柱界重

首頁
    要多羅皺起眉頭,心道:“成吉思汗的魔法當真厲害,連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也辟不了邪。

    ”當即寫下了三道奏章,派遣十五名騎兵分作三路,向莫斯科告急:中國軍隊已出發前來偷襲,行将化裝為鞑靼牧人,混入京城,務須嚴加防備。

    中午時分,三路信差先後回城,說道西去的道路均已被中國兵截斷,一見羅刹騎兵,遠遠便射箭過來,實是難以通過。

    費要多羅心中愁急,尋思:“隻有盡快和中國蠻子議定劃界條約,那麼他們便會撤回兵馬。

    ” 未牌時分,費要多羅帶了十餘名随員,前去兩國會議的帳篷。

    這次他全然不帶哥薩克騎兵,以表決無他意,何況就算帶了衛隊,招架不了中國兵的“成吉思汗魔術”,也是無用。

    費要多羅學識淵博,辦事幹練,本來絕非易于受欺之人,但羅刹人心中對成吉思汗的畏懼根深蒂固,雙兒的點穴之術又十分精妙,他親見之下,不由得不信。

     他先到篷帳。

    不久韋小寶、索額圖、佟國綱等清方大官也即到達。

    韋小寶見對方不帶衛隊,于是命護衛的藤牌手也退了回去。

    雙方說了幾句客套,全然不提昨日之事,便即談判劃界。

    費要多羅但求談判速成,事事讓步,與昨日态度迥不相同。

    韋小寶心中暗笑,知道昨晚“周瑜群英會戲蔣幹”的計策已然成功,他于劃界之事一竅不通,當下便由索額圖經由教士傳譯,和對方商議條款。

    隻見索額圖和費要多羅兩人将一張大地圖鋪在桌下,索額圖的手指不斷向北指去,費要多羅皺起眉頭,手指一寸一寸的向北退讓。

    這手指每在地圖上向北讓一寸,那便是百餘裡的上地歸屬了中國。

    韋小寶聽了一會,心感不耐,便坐到另一張桌旁,命侍從取出食盒,架起二郎腿,慢慢咀嚼糕餅點心,鼻中低哼“十八摸”小調。

     費要多羅決心退讓,索額圖怕事中有變,也不為已甚。

    但條約文字謹嚴,雙方教士一一譯成拉丁文,反複商議,也費時甚久。

    到第四日傍晚,《尼布楚條約》條文六條全部商妥。

    韋小寶得索額圖和佟國綱解說,知道條約内容于中國甚為有利,割歸中國的土地極為廣大,遠比康熙谕示者為多。

    條約共為四份,中國文一份,羅刹文一份,拉丁文二份,訂明雙方文字中如有意義不符者,以拉丁文為準。

    當下随從磨得墨濃、醮得筆飽,恭請中國首席欽差大人簽字。

    韋小寶自己名字的三個字是識得的,隻不過有時把“章”字看成了“韋”字,“賣”字當作是“寶”字,三個字聯在一起就不大弄錯了,但說到書寫,“小”字勉強還可對付,餘下一頭一尾兩字,那無論如何是寫不來的。

    他生平難得臉紅,這時竟然臉上微有朱砂之色,不是含怒。

    亦非酒意,卻是有了三分羞慚。

    索額圖是他知己,便道:“這等合同文字,隻須簽個花押便可。

    韋大人胡亂寫個‘小’字,就算是簽字了。

    ”韋小寶大喜,心想寫這個“小”字,我是拿手好戲,當下拿起筆來,左邊一個圓團,右邊一個圓團,然後中間一條杠子筆直的豎将下來。

    索額圖微笑道:“行了,寫得好極。

    ”韋小寶側頭欣賞這個“小”字,突然仰頭大笑。

    索額圖奇道:“韋大帥甚麼好笑?”韋小寶笑道:“你瞧這個字,一隻雀兒兩個蛋,可不是那話兒嗎?”清方衆大臣忍不住都哈哈大笑,連衆随從和親兵也都笑出聲來。

     費要多羅瞪目而視,不知衆人為何發笑。

    當下韋小寶在四份條約上都畫了字,在羅刹文那份條約上,中間那一直畫得加倍巨大,然後費要多羅、索額圖、俄方副使等都簽署了。

    中俄之間的第一份條約就此簽署完成。

    這是中國和外國所訂的第一份條約。

    由于康熙籌劃周詳,全力以赴,而所遣人員又十分得力,是以尼布楚條約劃界,中國大占便宜。

    約中規定北方以外興安嶺為界,現今蘇聯之阿穆爾省及濱海省全部土地盡屬中國,東方及東南方至海而止。

    雙方議界之時,該地區原無歸屬,中國所占之地亦非屬于羅刹,但羅刹已在當地築城殖民,簽約後被迫撤退,實為中國軍事及外交上之勝利。

    約中劃歸中國之上地總面績達二百萬方公裡,較之今日中國東北各省大一倍有餘。

    此約之立,使中國東北邊境獲緻一百五十餘年之安甯,而羅刹東侵受阻,侵略野心得以稍戢。

    自康熙、雍正、乾隆諸朝而後,滿清與外國訂約,無不喪權失地,康熙和韋小寶當年大振國威之雄風,不可複得見于後世。

    (按:條約上韋小寶之簽字怪不可辨,後世史家隻識得索額圖和費要多羅、而考古學家如郭沫若之流僅識甲骨文字,不識尼布楚條約上所簽之“小”字,緻令韋小寶大名湮沒。

    後世史籍皆稱簽尼布楚條約者為索額圖及費要多羅。

    古往今來,知世上曾有韋小寶其人者,惟“鹿鼎記”之讀者而已。

    本書記叙尼布楚條約之簽訂及内容,除涉及韋小寶者系補充史書之遺漏之外,其餘皆根據曆史記載。

    )依據當時習慣,雙方同時鳴炮,向天立誓,信守不渝。

    清方大炮四百餘門,在尼布楚城東南西北四方同時響起,大地震動。

    俄方大炮隻二十餘門,炮聲廖廖,強弱之勢,相差實不可以道裡計。

    費要多羅暗叫僥幸,倘若議和不成,開起仗來,俄國非一敗塗地不可。

     當下兩國使臣互贈禮物。

    費要多羅贈給韋小寶等人的是時表、千裡鏡、銀器、貂皮、刀劍等物。

    韋小寶贈給對方使節的是馬匹、鞍辔、金杯、絲綢衣衫、絹帛等物,此外二百六十名哥薩克騎兵各贈紋銀二十兩,以賠償被清兵割斷的褲帶。

    當晚大張筵席,慶賀約成。

    費要多羅兀自擔憂,不知前去偷襲莫斯科的清兵是否即行召回。

    不斷以言語試探,韋小寶隻是裝作不懂。

    過得兩日,費要多羅得報,有大隊清兵自西方開來。

    他登上城頭,以千裡鏡眺望,果見一隊隊清兵向西而來,渡過尼布楚河以東紮營。

    費要多羅大喜,知道西侵的清兵已然召回。

    他哪知大隊清兵隻在尼布楚之西二百裡外駐紮候命,一聽得炮聲,便即拔隊緩緩而歸。

     又地數日,石匠已将界碑雕鑿完竣。

    碑上共有滿、漢、蒙、拉丁及羅刹五體文字。

    界碑分立于格爾必齊河東岸,額爾古納河南岸、以及極東北之威伊克阿林大山各處。

    碑文中書明兩國以格爾必齊河為界,“循此河上流不毛之地,有名大興安以至于海,凡山南一帶流入黑龍江之溪河,盡屬中國;山北一帶之溪河,盡屬俄羅斯”;又書明:“将流入黑龍江之額爾古納河為界,河之南岸,屬于中國;河之北岸,屬于俄羅斯。

    其南岸之眉勒爾客河口,所有俄羅斯房舍,遷徒北岸”;又書明:“雅克薩所居俄羅斯人民及諸物,盡行撤往察罕汗之地”;又書明:“凡豬戶人等,斷不許越界,如有相聚持械捕獵,殺人搶掠者,即行捕拿正法,不以小故阻壞大事,中俄兩國和好,毋起争端。

    ”兩國欽差派遣部屬,勘察地形無誤後。

    樹立界碑。

    此界碑所處之地,本應為中俄兩國萬年不易之分界,然一百數十年後,俄國乘中國國勢衰弱,竟逐步蠶食侵占,置當年分界于不顧,吞并中國大片膏腴之地。

    後人讀史至此,喟然歎曰:“安得康熙、韋小寶于地下,逐彼狼子野心之羅刹人而複我故土哉?”樹立界碑已畢,兩國欽差行禮作别,分别首途回京複命。

    韋小寶召來華伯斯基與齊洛諾夫,命二人呈奉禮物給蘇菲亞公主,其中既有錦被,又有繡枕。

    北國荒鄙之地,這些物事無處購置,均是雙兒之物。

    韋小寶笑道:“公主如當真想念我,就抱抱絲棉被和枕頭罷。

    ”華伯斯基道:“公主殿下對大人閣下的情意天長地久,棉被枕頭容易殘破,還是請大人派幾名築橋技師,去莫斯科造座石橋,那就永遠不會壞了。

    ”韋小寶笑道:“我早已想到此節,你們不必羅蘇。

    ”命親兵擡出一隻大木箱,長八尺,寬四尺,宛似一口大棺材一般,八名親兵用大杠擡之而行,顯得甚是沉重。

    箱外鐵條重重纏繞,貼了封條,以火漆固封。

    韋小寶道:“這件禮物非同小可,你們好生将護,不可損壞。

    公主見到之後,必定歡喜,這天長地久的情意,和中國石橋完全一般牢固。

    ” 兩名羅刹隊長不敢多問,領了木箱而去。

    這口大木箱重逾千斤,自尼布楚萬裡迢迢的運到莫斯科,一路之上,着實勞頓。

    蘇菲亞公主收到後打開箱子,竟是一座韋小寶的裸體石像,笑容可掬,栩栩如生。

     原來韋小寶召來雕鑿界碑的石匠,鑿成此像,又請荷蘭教士寫了“我永遠愛你”幾個羅刹文字,雕在石像胸口。

    蘇菲亞公主一見之下,啼笑皆非,想起這中國小孩古怪精靈,卻也非羅刹男子之可及,不由得情意綿綿,神馳萬裡。

    這石像便藏于克裡姆林宮中,後來彼得大帝發動政變,将蘇菲亞公主驅逐出宮,連帶将此石像擊碎。

    唯有部份殘軀為兵士攜帶出外,羅刹民間無知婦女向之膜拜求子,撫摸石像下體,據稱大有靈驗雲。

     ------------------------------------------ 注:“都護”是漢朝統治西域諸國的軍政總督,“玉門關”是漢時通西域的要道,“玉門關不設”意謂疆域擴大,原來的關門已不成為邊防要地。

    “銅柱界重标”指東漢馬援征服交趾(安南)後,開拓疆土,立銅柱重行标界,意謂另定有利于中國的國界。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