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持火奔集,则门闭如故,排窗入,见公状,大骇。扶曳登床,始言其故。其验之,则衾夹于寝门之隙。启扉检照,见有爪痕如箕,五指着处皆穿。
既明,不敢复留,负笈而归。后问僧人,无复他异。
这时,月光照满窗,他躺在床上翻来复去多时,没睡着,觉得万籁俱寂。忽然间听到风声呼啸,山门被风刮得咣当咣当直响,孙公心想可能是和尚没关好门。他正寻思间,风声逐渐接近住房,一霎时,房门也被刮开了。他更心疑了,还没想过来是怎么回事,风声已入屋内,并伴有铿铿的靴声,逐渐靠近卧室门口。这时他心里才害怕起来。霎时门开了,他急忙一看,一个大鬼弓着身子塞了进来,矗立在床前,头几乎触着梁,面似老鸦皮色,目光闪闪,向屋内四面环视。张开如盆大口,牙齿稀疏,长三寸多。哇啦哇啦乱叫,声音震得四面墙壁山响。
孙公害怕极了,心想在这咫尺的小房子里,势必无法逃避,不如与它拼了。于是暗暗去抽枕下的佩刀,猛地拔出向大鬼砍去,正砍中了它的肚子,发出像砍石头样的声音。鬼大怒,伸出大爪子抓他。孙公稍微缩了缩身子,被鬼抓住了被子,揪着忿忿地走了。孙公随被子掉到了地上,趴在地上大叫。家人都拿着火把赶来,见门依然关着,如以前一样,只得推开窗户进来。一见孙公的样子,众人都很惊讶。把他抬到床上,他才把事情的前后说了一遍。共同检查一下,才看到被子夹在寝室的门缝里。开门用火把照着检查,见有爪痕,大如簸箕,五个指爪碰到哪里哪里就被穿透。天明,孙公再也不敢留在这里,于是便背起书箱回家了。后来再问寺里的和尚,他们说再没有异常事情发生。
注释
[1]山魈(xiāo消):也作&ldquo山臊&rdquo。传说中的山怪。《正字通》引《抱朴子·登涉篇》:&ldquo山精形如小儿,独足向后,夜喜犯人,名曰魈。&rdquo今本《抱朴子》&ldquo魈&rdquo作&ldquo魈&rdquo。《荆楚岁时记》、东方朔《神异经》&ldquo魈&rdquo并作&ldquo臊&rdquo。山东民间视为恶鬼,方志中多载春节燃爆竹以驱山魈事。如《商河县志》:&ldquo正月元旦&hellip......五更燃爆竹,以驱山魈。&rdquo[2]肄(yì艺)业:修习学业。《左传·文公四年》:&ldquo臣以为肄业及之也。&rdquo杜预注:&ldquo肄,习也。&rdquo
[3]麦秋:麦收季节。《礼·月令》:&ldquo孟夏麦秋至。&rdquo秋,指农作物成熟之期。
[4]粪除:扫除。
[5]扃(jiōng炯)扉:插门。扃,门插关。下文&ldquo失扃&rdquo,意思是忘了插门。
[6]万籁俱寂:什么声响都没有。
[7]注念间专注凝思之时。
[8]睒(shǎn闪)闪:像闪电一样。《胶澳志·方言》(民国本):&ldquo电光曰睒。&rdquo
[9]齿疏疏:牙齿稀稀拉拉。疏,稀。
[10]缶(fǒu否):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
[11]扶曳(yè叶):挽扶拖拉。
[12]负笈(jī及):背着书箱。笈,书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