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既平太原,還自範陽,得汾晉、燕薊之馬凡四萬二千馀匹。
壬午,置天驷監于景陽門外,左右各二,以左、右飛龍使為左、右天廄使,閑廄使為崇儀使。
内廄馬既充牣,始分置諸州牧養。
丁亥,遼以特裡衮休格為北院大王,前樞密使賢适封西平郡王。
庚寅,以禮部侍郎深州程羽為文明殿學士,班樞密副使下。
文明殿學士,即端明殿學士也,殿名早改,職名之改自羽始。
癸卯,命右衛将軍史珪鑿尉氏新河九十裡。
二月,丙午,京西轉運使程能上言:“諸道州府民事徭役者多有不均,望下諸路轉運使定為九等,上四等戶量輕重給役,下四等戶并與免除。
”诏令轉運使躬親詳定,勿複差官。
戊申,改南辨州曰化州。
戊辰,遼主如清河。
三月,丁亥,遼西南面招讨副使耶律旺陸、太尉華格遣人獻黨項俘。
戊子,左臨門衛上将軍劉鋹卒,贈太師,追封南越王。
癸巳,楊業敗遼師于雁門,殺其驸馬侍中蕭多啰,獲都指揮使李重誨。
閏月,甲寅,覆試權知貢舉程羽等所奏合格進士,得銅山蘇易簡等百一十九人,又得諸科五百三十三人,并分第甲乙,賜宴,始有直史館陪坐之制。
進士第一等授将作監丞,通判藩郡;次授大理評事,諸令、錄事;諸科授初等職事及判、司、簿、尉事。
劉昌言、顔明遠、張觀、樂史等四人,皆以見任官舉進士,帝惜科第不與,特授近藩掌書記。
辛未,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卒,其子延祿自稱留後,遣使修貢。
夏,四月,丁醜,诏贈元忠敦煌郡王,授延祿歸義節度使。
遣供奉官盧襲使交州。
時丁琏及其父部領皆死,琏弟璿尚幼,嗣稱節度行軍司馬、權領軍府事。
大将黎桓擅權,劫遷璿于别第,舉族禁锢之,代總其衆。
襄陽縣民張巨源五世同居,内無異爨;戊子,诏旌表門闾。
巨源嘗習刑名書,特賜明法及第。
遼主清暑燕子城。
初,劉繼元降,帝令殿前都虞候、武泰節度使崔翰先入慰谕,仍禁俘略之物無得出城。
時秦王廷美以數十騎将冒禁出城,翰呵止之。
廷美怨,遂讒于帝。
壬辰,翰罷為感德節度使。
诏壅汾河晉祠水灌太原,堕其故城。
是月,初以禮賢宅賜錢俶,俶獻白金三百斤為謝。
命有司定品官贖罰之令。
五月,丁卯,作端拱樓。
是月,遼地大雷,火乾陵松。
六月,己亥,以江州白鹿洞主明起為蔡州褒信縣主簿。
白鹿洞在廬山之陽,常聚生徒數百人。
江南後主時,割善田數十,歲取其租廪給之;選太學通經者授以它官,俾領洞事,日與諸生講誦。
至是,起建議以其田入官,故爵命之。
白鹿洞由是漸廢。
遼宋王喜衮複謀反,囚于祖州。
太常博士侯仁寶,益之子也,居洛陽,有大第良田,優遊自适,不欲親吏事。
其妻,趙普妹也,普為宰相,仁寶得分司西京。
盧多遜與普有隙,普罷相,因白帝以仁寶知邕州,凡九年不得代。
仁寶恐因循死嶺外,乃上疏言:“交州主帥被害,國亂可取,願乘傳詣阙面奏。
”帝大喜,命馳驿召之。
多遜言先召仁寶,必洩其謀,不如授仁寶以飛輓之任,令經度其事。
帝以為然,秋,七月,丁未,以仁寶為交州路水陸轉運使,蘭州團練使孫全興等為邕州路兵馬都部署,甯州刺使劉澄等為廉州路兵馬部署,水陸并進以讨之。
己巳,濟州言金鄉縣民李延家,自唐武德初同居,至今近四百年,世世結廬守墳墓;诏旌其門,賜以粟帛。
戊午,遼旺陸等複獻黨項俘。
八月,甲戌,宣徽北院使、判三司王仁贍密奏:“近臣、戚裡多遣親信市竹木秦、隴間,聯巨筏至京師,所過關渡矯制免算;既至,厚結執事者,悉官市之,倍取其直。
”帝怒,以三司副使範旻、戶部判官杜載、開封府判官呂端屬吏。
旻、載具伏罔上為市竹木入官,端為秦王府親吏喬琏請托執事者。
己醜,貶旻房州,載歸州,端商州,皆為司戶參軍。
因诏:“自今文武職官不得辄入三司公署,及不得以書劄往來請托公事。
”
戊戌,幸錢俶第視疾,賜赉甚厚。
九月,甲辰,史館上《太祖實錄》五十卷。
诏有司遍告百官:“凡遇朝會,皆務恭虔,每内殿起居日,即須踧趨門,雍容就列;稍不端謹,便當劾奏。
”
冬,十月,辛未朔,遼主命巫者祠天地及兵神。
辛巳,将南侵,祭旗鼓。
癸未,遼主次南京。
帝将巡北邊,己醜,诏:“自京師至雄州,發民除道修頓。
”
庚寅,遼主次固安;己亥,自将圍瓦橋關。
十一月,庚子朔,南師夜襲遼營,遼節度使蕭幹、詳衮耶律赫德戰卻之。
黎桓遣牙校赍方物來貢,仍為丁璿上表,自言徇将吏軍民之請,已權領軍府事,乞朝廷賜以真命。
時孫全興等出師既逾時,帝察其意止欲緩兵,寝而不報。
壬寅,遼北院大王休格禦宋師于瓦橋東,守将張師突圍出,遼主親督戰,休格躍馬入陣,斬師,馀衆披靡,退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