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似乎在和自己開一個天大的玩笑。
他正在懊惱,馬卡羅夫卻有了新的發現:“唐風,你看,這石台上好像有字,像是漢字。
”
唐風在自己身旁也發現了文字,二人将堆在石台上的金銀珠寶挪開,吃驚地發現,石台上竟刻滿了文字,而且都是繁體漢字。
“像是一篇文章。
”唐風判斷道。
“這也許就是民國時進入這裡的那夥人刻的。
”馬卡羅夫道。
唐風一點一點地讀出了刻在石台上的文字——
黑喇嘛無道,不聽忠言,果有此敗,馬鬃山不保,敦煌天傑英名不在。
我等弟兄今在此面對佛祖、上天盟誓:精誠團結,共襄大事,殺黑喇嘛,重整河山,定要尋到那座消失的西夏古城,同享榮華富貴。
日月昭昭,此心可鑒,有違背誓言者,定死不赦。
盟誓人:馬遠
唐風終于辨認完了這段半文半白的文字,最後盟誓人“馬遠”後面似乎還有九個字,但都模煳不清,無法辨識。
“後面這幾個字應該都是盟誓人的名字,可是卻都被有意抹去了,隻剩下這個馬遠。
”唐風說道。
“這篇盟誓裡提到了黑喇嘛!”馬卡羅夫想到了在七色錦海大喇嘛對他們提到過的那個人。
唐風也想到了:“在七色錦海時,大喇嘛曾經提到過,民國時,在西北一帶有一個赫赫有名的大土匪丹畢堅贊,人們都稱那人為‘黑喇嘛’。
傳說正是這個黑喇嘛得到了那塊存放在敦煌的玉插屏。
”
“對!這盟誓裡提到了‘敦煌’,我後來回去也查了些資料,黑喇嘛本是蒙古人,在蒙古爆發革命後,他逃到了中國境内,以搶劫為生,與蒙古當局為敵。
他當時以馬鬃山為根據地,活動于敦煌、酒泉一帶,所以他很有可能得到了在敦煌的那個玉插屏。
”
“黑喇嘛後來成了中蒙兩國的禍害。
蒙古政府在蘇聯的幫助下,派出特工,長途奔襲馬鬃山,出其不意,殺死黑喇嘛,還割下了他的人頭。
據說他的人頭現在還存放在彼得堡。
”
“是有這麼一說!不過,這篇盟誓裡透露出來的信息似乎和我們已經知道的不同。
”馬卡羅夫疑惑地盯着石台上的繁體漢字,“盟誓是繁體漢字,又提到黑喇嘛,那麼我們就可以斷定這篇盟誓的時間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期間,最遲不會晚于五十年代;再結合石殿中的遺存和寶藏判斷,應該更接近于早期,也就是二十年代後期,或三十年代。
”
唐風聽了馬卡羅夫的推斷,點點頭:“老馬,你接着說,有什麼不同?”
“盟誓中兩次提到了黑喇嘛,第一次說黑喇嘛無道,第二次提到殺了黑喇嘛。
按照字面上理解,似乎是盟誓的這夥人殺了黑喇嘛,這和我們已經知道的情況不符。
”
“嗯,一直傳說是蒙古和蘇聯特工殺了黑喇嘛,還有人頭為證。
但也有傳說說黑喇嘛逃過了追殺,帶着他那富可敵國的寶藏去了誰也不知道的地方。
”唐風說道。
“如果這篇盟誓是真實的,那麼被蒙古和蘇聯特工殺掉的那個人就是個冒牌貨。
”
“可我們怎麼判斷寫這篇盟誓的人就是可靠的呢?”
“我現在更傾向于這篇盟誓透露的信息。
因為這是第一手的資料,這點我們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出來,所以我更傾向于這篇盟誓透露的内容。
”
“嗯,從盟誓内容上看,盟誓的人應該就是當事人。
可是這又是夥什麼人呢?”唐風不解。
馬卡羅夫的思路倒開闊了許多:“唐風,你看看這些金銀珠寶,也可以猜到盟誓的是什麼人了。
”
“你的意思盟誓人就是這些寶藏的主人,那麼他們最有可能是——是黑喇嘛的人。
隻有黑喇嘛,或者黑喇嘛的手下,才可能在民國時期聚集這麼大的一筆寶藏!”唐風想了想,又道,“民國時期,西北一帶一直流傳着黑喇嘛寶藏的傳說。
據說黑喇嘛通過搶劫過往商旅,一度積累了富可敵國的财富,後來這些财富也随着黑喇嘛的神秘消失,永遠消失了。
”
“不錯!盟誓裡第一次提到黑喇嘛,其實就是第二次提到‘殺黑喇嘛’的理由。
‘黑喇嘛無道’這個‘無道’,指的并不是黑喇嘛殺人越貨,無惡不作,它真實的意思是這些盟誓人抱怨黑喇嘛‘不聽忠言’;更深層的含意,就是這夥人怨恨黑喇嘛。
”
“看來,當時在黑喇嘛的隊伍裡已經有了一股反黑喇嘛的勢力!”唐風暗暗吃驚。
一股反黑喇嘛的勢力?馬卡羅夫肯定了唐風的判斷:“嗯,我想也是這樣。
‘黑喇嘛無道,不聽忠言’的後果,就是‘果有此敗,馬鬃山不保,敦煌天傑英名不在’。
‘果有此敗’我想指的就是蒙古和蘇聯特工偷襲黑喇嘛那一戰。
”
“隻能是這個意思。
那麼後面他們立誓‘殺黑喇嘛’,也就說黑喇嘛在蒙古和蘇聯特工偷襲那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