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乍聽王浦元說甲骨文是在印加人的遺迹裡找到的,我隻當他是老年癡呆了。
沒想到秦四眼卻接着他的話問道:“王老闆說的,可是前些時候在加州海岸線上發現的‘石錨’?” 王浦元似笑非笑道:“這就是讀書人的好處,一點就通。
不像有些兵犢子出身的人,呵呵,做了幾年摸金校尉就當自己是考古界的專家了。
哈哈哈,殊不知自己那點兒專業知識簡直是贻笑大方。
” 我被他們搞得一腦門子霧水,隻好問秦四眼“石錨”是個什麼東西,跟我們說的龜骨有何聯系。
他推了一下眼鏡:“你在國内,消息閉塞可以理解。
八十年代初期在加州海岸線上曾經撈上來一隻‘石錨’,從制作工藝上推斷是中國古代航海專用的錨。
經過碳十四的鑒定,這支錨大概有二千多年的曆史,這說明,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中國人早就到達了這裡。
” “何止一千多年前,”王浦元掉起書袋來滔滔不絕,“早在《
四十年代初朱謙之教授還曾經寫過一本《扶桑國考證》,從地理農作社會系統等方面,逐一考證了《梁書》中的扶桑國其實就是指的現在的墨西哥,中國人在公元5~15世紀前早就到達過美洲。
” 胖子一聽“扶桑”就來勁了,趕緊反駁他:“王老爺子,這‘扶桑’在古代地理裡面不是指的日本嗎?怎麼又成了墨西哥,您别是耍我們開心了吧?” 王浦元露出一臉鄙視的樣子為我們解釋道:“人雲亦雲總歸是要害了你們這一代。
哎,中國從古到今,從未有過扶桑即為日本一說,古代的日本叫做‘倭’國,是《梁書》中記載确鑿的六大夷國之一,從地理位置的遠近上來排,分别是高句麗、百濟、新羅、倭、文身國、扶桑國。
扶桑是為“太陽最初升起”的地方,你們總覺得日本國在自己的東邊就成了扶桑,殊不知,本初子午線附近的國家才是真正的扶桑國。
這套中國人發現美洲的理論并不成熟,雖然考古證據頗多,但也有不少專家學者質疑,一時間說不上青紅皂白。
不過這塊甲骨文的發現倒是十分有趣,你們可曾聽說過‘成王東征’的故事?” 我點點頭,《封神榜》這類充滿革命意識的書籍一直是教育和指導我的床頭讀物,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為了方便閱讀,我曾經下了狠工夫去了解那段曆史。
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周武王發動了舉世聞名的“牧野之戰”,推翻了殷商的統治,建立了大周,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位列“三監”,就相當于今天的軍區司令。
兩年後,周武王病崩,他的兒子誦繼位,史稱周成王。
因為周成王年幼,所以武王的弟弟周旦就挑起了輔政的重擔,正是這一點兒引起了管叔﹑霍叔等大貴族的不滿,俗稱窩裡鬥。
大家别忘了,這個時候還有一個男人在時刻尋找複國尋仇的機會,也就是商纣的兒子武夷,他并沒有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死于什麼狐仙後娘的魔爪。
他還活着,而且每天都活在自責中。
為什麼呢?因為就在“牧野之戰”那天,他手握二十五萬重兵卻無力挽回敗局,不是他不挽回,而是因為他被困在東海岸線的剿匪最前線,與當時叛亂的蒲姑、徐、淮夷等部落做鬥争。
小小的東夷部落當然不是大商精兵的對手,可正是這場來不及返城的剿匪之戰,造成了商都的後方空虛,使得周有機可乘,并且一擊即中。
二十五萬剿匪精兵的總指揮武夷王子聽到亡國的消息之後恨不能當場掐死自己,可惜那個時候科技比較落後,沒有飛機,更沒有航空母艦,否則二十五萬裝備一新的商朝最精銳的部隊,對付周武王區區三百戰車,三千重騎,四萬五千人的步兵軍團,那還不跟收蘿蔔似的,一砍一個準。
所以武夷同志每天都活在痛苦中,他呐喊,他彷徨,他等待着複國。
一等兩年,終于機會來了,他拉攏管叔、霍叔,又把當初那群被剿的蒲姑、徐等部召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