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中相遇為止的一年當中,我們不曾再見過面。
我想,直子之所以對我不高與,會不會是因為最後一個和木漉見面說話的人是我而不是她?這麼說也許并不很妥當,但我似乎能理解她的心情。
倘若可能,我情願當時是她而不是我,然而事已至此,再怎麼想也是枉然。
在五月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剛吃完中飯,木漉便邀我翹掉下午的課,一起去玩撞球。
我對下午的課也是沒啥興趣,兩人于是走出校門,晃呀晃的下了坡路
往港口方向走去,然後走進一家撞球俱樂部玩了四局。
第一局我赢得相當輕松,木漉便突然認真了起來,赢了其餘三局。
按照事先的約定,我付了錢。
奇的是,打球
時他居然一句玩笑話也不說。
結束之後,我們各抽了一支菸。
“你今天怎麼這麼嚴肅呢?”我問道。
“我今天不想輸嘛!”木漉滿足地笑道。
就在當天晚上,木漉死在家中的車庫裡,他将橡皮管接到N360的排氣管上,再用橡膠膠帶封死窗口,然後便發動引擎。
我不知道究竟花了多久時間他才死去。
總之,一直等到他的雙親探過親戚的病回家,将車庫門打開放車子時,才發現他早已氣絕。
當時車上的收音機還開着,雨刷上夾着一紙加油站的收據。
沒有遺書,也想不出他的動機。
由于我是最後一個見到他的人,警察便把我調去問話。
我對問話的警官說,我完全看不出他有什麼異樣,他和平日沒什麼不同。
警官對我和木漉似乎都沒有好印象。
他大概是覺得翹課去玩撞球的高中生會鬧自殺,根本不足為奇罷!結果就隻在報上登了個小方塊,事情便草草結束了。
那輛紅色的N360也被處理掉了。
而木漉在教室裡的座位上則放了好一陣子的白花。
從木漉死後,到高中畢業為止的這十個月之間,我發現我很難在周遭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是有個女朋友,也和她上過床,但也維持不了半年。
我從
來都不曾對她動過情。
後來,我選了一所比較容易進去的東京私立大學考,之後就渾渾噩噩地進去念了。
臨行前,那女孩一直要我打消主意,但我當時隻一心想離開
神戶。
到另一塊陌生的土地上開始我的新生活。
“我已經和你有過關系了,所以你就不理我了是不是?”她哭道。
“沒的事。
”我說。
我隻是想離開這個地方而已,但她卻不能諒解。
于是我們便分手了。
在開往東京的新幹線上,想起了她的種種好處,覺得自己實在過份,不禁有些後悔,但眼看着木已成舟,我隻好下定決心忘了她。
到了東京,住進宿舍,開始我的新生活時,我知道隻有一件事是自己該做的。
亦即凡事都不能想得太深,凡事和自己之間都必須保持适當的距離。
我決定将過去的一切忘得一幹二淨,忘了那鋪着綠氈的撞球台,紅色的N360、座位
上的白花,還有從火葬場那高聳的煙囪冒出來的煙、警察局的審問室裡那個厚重的文鎮,這一切的一切都要忘掉。
剛開始的時候進行得還算順利,但不論如何努力想
忘掉,我心中總是還殘存着一種朦胧而仿佛空氣一般的凝塊。
随着時光的流逝,那凝塊漸漸地形成了一種單純、清楚的形狀。
我現在可以用一句話來替代這個形狀
了,也就是底下這句話。
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
将它替換成文字就顯得俗氣多了,但對于當時的我而言,我所感受到的并不是文字,而是一種空氣的凝塊。
死,它存在于文鎮裡面,存在于撞球台上面四個并排的紅、白色球裡。
我們一邊慢慢地将它吸進肺裡,像是吸細小的灰塵一般,一邊過活。
在那之前,我将死看成是一種和生完全迥異的東西。
死,就是“總有一天,死會緊緊的箍住我們。
但是反過來說,在死箍住我們之前,我們是不會被死箍住的”。
我一直覺得這是最合乎邏輯的思考方式。
生在這頭,死在那頭。
而我是在這頭,不是那頭。
然而自從木漉自殺的那個晚上開始,我無法再把死(還有生)看得那麼單純了。
死已不再是生的對立。
死早已存在于我的體内,任你一再努力,你還是無法忘掉的。
因為在五月的那個夜裡箍住木漉的死,也同時箍住了我。
我就這樣一面感受那空氣的凝塊,一面度過我十八歲那年的春天。
但同時,我也努力不讓自己變得深刻。
我漸漸能意會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實。
不過,
左思右想,死仍舊是一種深刻的事實。
我便在這幾乎令人窒息的矛盾中,來回地兜着圈子。
如今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奇妙的日子。
在生的正中央,一切事物都以死
為中心,不停地旋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