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章 建议和格言 第二部分 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

首頁
    第四節 參與修建一座建築物的工人,并不會知道這座建築物的總體規劃;或者,他們不會在心裡時刻記住這一規劃。

    同樣,一個人在度過生命中每一小時、每一天的時候,對于自己的總體生命進程及其特征也不甚了解。

    一個人的個性越獨特、越具價值和意義,那麼,他就越有必要不時地認清自己生命總體發展的大緻脈絡和自己的計劃,這對他大有好處。

    為此目的,他當然要踏上“認識自己”的第一步,亦即了解清楚自己的首要和真正的意願這些對于他的幸福而言是至為重要的東西;然後,對于何者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置必須心中有數。

    同時,他也應該大緻上明白自己應該從事何種職業、需要扮演何種角色以及自己與這一世界的關系。

    如果一個人具備非凡的個性,那麼,對自己的生命計劃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能夠比任何一切都更有效地增強自己的勇氣,振作、鼓足信心,激勵自己行動起來,避免走進彎路。

    正如一個旅行者隻有在抵達了一處高地以後,才能夠回頭總體、聯貫地看到自己所走過的迂回曲折的道路,同樣,隻有當我們度過了生命中的一段時間,或者在我們的整體生命終結的時候,我們才能把我們的做事、業績和創作的作品真正聯系起來,包括其中确切的因果關聯,甚至才能了解到它們的價值。

    隻要我們仍然置身其中,那麼我們的行事就隻能總是遵循我們那固定不變的性格構成,受着動機的左右和我們能力的制約。

    由此可見,我們的行事自始至終都有其必然性,我們在每一刻都做着我們在那一刻認為合理和适當的事情。

    隻有事後的結果才讓我們看清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對事情整體的回顧才使我們明白事情的如何和為什麼。

    因此,當我們忙于從事偉大的事業或者創作不朽的着作時,自己并不會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我們隻是覺得完成這些工作合乎自己當時的目标和打算,它們也就是當時合理的和該做的事情。

    隻有把生命總體連貫起來以後,我們的性格和能力才會顯現其本色。

    我們可以看到:在碰到具體某一事情的時候,我們憑藉自己天才的指引,在雜亂紛纭的歧路當中,偏偏挑選了那唯一正确的路徑,猶如靈感在那一刻閃現。

    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生活中,這種情形都概莫能外。

    反過來,對于我們所從事的無價值的和失敗了的事情,也是同一樣的原理。

    現時此刻的重要性甚少在當下就被我們認識清楚,而隻能是在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以後。

     第五節 人生智慧的重要一點就是在關注現在和計劃将來這兩者之間達緻恰到好處的平衡,這樣,現在與将來才不緻于互相幹擾。

    許多人太過沉迷于現在,這些是無憂無慮、漫不經心的人;也有的人則更多地活在将來,他們則是謹小慎微、憂心忡忡的杞人。

    人們很少能夠在處理現在和将來兩者當中把握一個恰到好處的尺度。

    那些以希望和努力生活在将來的人眼睛盯着前面,不耐煩地等待将要發生的事情,仿佛将來的事情才會為他們帶來真正的幸福。

    在這期間,他們卻對現在不予理會、不加咀嚼,聽任現時匆匆逝去這些人,盡管貌似精明,但卻跟意大利的一種驢子一般無二:在驢子的頭上人們插上一根系着一束幹草的棍子,這就加快了驢子的步伐,因為驢子看到幹草近在眼前,總希望趨前得到這束幹草。

    上述那些人終其一生都在欺騙自己,因為,直到他們死去為止,他們都隻是暫時地活着。

    我們不應該隻是計劃和考慮将來,或者一味沉湎于對往事的回想。

    永遠不要忘記:現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确切的;相比之下,将來的發展幾乎總是與我們的設想有所不同,甚至過去也與我們對過去的回想有所出入。

    總的來說,不管将來還是過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麼重要。

    距離相隔遠了,物體在人的視覺裡就縮小了,但卻在頭腦思想裡放大了。

    隻有現時才是真正的和現實的。

    現時的時間包含現實的内容,我們的存在唯獨就在這一時間。

    因此,我們應該愉快地迎接現在此刻,從而有意識地享受每一可忍受的、沒有直接煩惱和痛苦的短暫時光,也就是說,不要由于在過去我們的希望落空現在就變得憂郁寡歡,或者為了将來操心傷神以緻敗壞現時。

    由于懊惱過去和操勞将來,我們拒絕美好的現在時光或者任意地糟蹋它,這可是徹頭徹尾的愚蠢做法。

    某一特定的時間可作操心、甚至後悔之用;但在這一特定時間過去以後,我們對已經發生了的事情就應作如是觀:無論事情多麼悲痛,我們必須讓過去的事情成為過去,或許我們難以做到這一點,但我們必須降伏我們的乖僻心情。

    荷馬而将來的事情則在上帝的安排之中。

    《伊利亞特》應該把每一天都視為一段特别的生活。

    塞尼加我們隻能為那些肯定會發生的災禍憂心這些災禍發生的時間甚至确定無疑的了。

    但是,屬于這一類的災禍少之又少,因為将來的災禍要麼充其量極有可能發生,要麼就是肯定會發生,但是,災禍到來的時間卻是全然不确定的。

    如果我們聽任自己受制于這兩種災害,那麼,我們就永無片刻安甯了。

    為保證我們生活的安甯免遭并不肯定發生、或者發生的時間并不明确的災禍的剝奪,我們必須養成習慣,把這兩類災禍的前者視為永遠不會發生,而後者則肯定不會在很短時間内發生。

    不過,我們的安甯越少受到擔憂和害怕的打擾,那它就越會被我們的願望、欲念和期待所刺激。

    歌德的美妙詩句“我從不寄托希望在任何事情”其實就是說:隻有當人掙脫了所有各種可能的期望,從而返回赤裸和冰冷的存在本身,人才能領會到精神上的安甯,而精神的安甯卻是幸福的構成基礎。

    如果人要享受現時,乃至整個一生,精神的安甯是必不可少的。

    為着實現這一目标,我們應該永遠記住今天隻有一次,它永遠不會再來。

    但是在我們的想象裡,今天又将在明天重現。

    其實,明天已是另外的一天,它也隻來一次。

    我們忘記了每一天的日子都是生命中的不可缺少的、因此也是無可替代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隻是把一天的日子視為在生命的名目下所包括的東西,正如在一個集合概念下面所包含的各個單一事物。

    在我們患病、困頓的時候,每當念及在這之前沒有疾病和痛苦的時光,就陡然讓人心生羨慕那些美好的日子就猶如不曾得到我們珍惜的朋友,它們簡直就是失去了的天堂。

    在健康、美好的日子裡,這種情形應被我們時刻牢記在心,這樣,我們就會倍加珍惜和享受此刻的好時光。

    但我們卻不加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