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城池,賜诏褒獎。
以德讓為遼興軍節度使;耶律學古遙授保靜節度使,為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
耶律沙等同在高梁河有功,釋其敗軍之罪。
遼主以邊境用兵,召前南院大王耶律塔爾,問以政事。
塔爾須鬓皤然,精力猶健,遼主厚禮之。
未幾,以病卒,年七十九。
塔爾即所稱富民大王也,遼人久而思之。
守中書令、西京留守石守信,從征失律,八月,壬子,責授崇信節度使兼中書令。
甲寅,彰信節度使劉遇貶宿州觀察使。
北漢将劉繼業,素骁勇,及繼元降,繼業猶據城苦戰,帝欲生緻之,令繼元招之,繼業乃北面再拜,大恸,釋甲來見。
帝喜,慰撫之甚厚,複姓楊氏,止名業,授領軍衛大将軍。
丁巳,以業為鄭州防禦使。
癸亥,命潘美屯河東三交口。
初,武功郡王德昭從征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帝所在,或有謀立王者,會知帝處,乃止。
帝微聞其事,不悅。
及歸,以北征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
議者皆謂不可,于是德昭乘間入言,帝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惶恐,還宮,謂左右曰:“帶刀乎?”左右辭以宮中不敢帶。
德昭因入茶酒閣,拒戶,取割果刀自刎。
帝聞之,驚悔,往抱其屍大哭曰:“癡兒,何至此邪!”追封魏王,谥曰懿。
子五人。
是月,诏作太清樓。
九月,乙酉,命内衣庫使張紹勍、南作坊副使李神祐等率兵屯定州。
庚寅,以戶部郎中侯陟為谏議大夫,權禦史中丞。
權中丞始此。
丙午,遼南京留守燕王韓匡嗣與耶律沙、耶律休格南伐,以報圍燕之役,鎮州都钤轄、雲州觀察使劉廷翰帥衆禦之。
先陣于徐河,崔彥進潛師出黑蘆堤北,緣長城口,銜枚蹑敵後,李漢瓊及崔翰亦領兵繼至。
先是帝以陣圖援諸将,俾分為八陣。
及軍次滿城,遼師大至,右龍武将軍趙延進乘高望之,東西亘野,不見其際,翰等方按圖布陣,陣相去各百步,士衆疑懼,略無鬥志。
延進謂翰等曰:“主上委吾等邊事,蓋期于克敵耳。
今敵騎若此,而我師星布,其勢懸絕,彼若乘我,将何以濟!不如合而擊之,可以決勝。
違令而獲利,不猶愈于辱國乎?”翰等曰:“萬一不捷,則若之何?”延進曰:“倘有喪敗,延進獨當其責。
”翰等猶以擅改诏旨為疑,鎮州監軍、六宅使李繼隆曰:“兵貴适變,安可預定!違诏之罪,繼隆請獨當之。
”翰等意始決,于是改為二陣,前後相副。
先遣人詐約降,匡嗣信之。
休格曰:“彼衆整而銳,必不肯屈。
此誘我耳,宜嚴兵以待。
”匡嗣不聽。
俄而宋師鼓噪,塵起漲天,匡嗣倉猝不知所為,遂敗績,潰兵悉走西山,投坑谷中。
追奔至遂城,斬首萬馀級,獲馬千馀匹,生擒其将三人,俘老幼三萬戶及兵器軍帳甚衆。
匡嗣棄旗鼓遁回,馀衆走易州,獨休格整兵而戰,徐引還。
遼主怒匡嗣,數以五罪曰:“違衆深入,一也;行伍不整,二也;棄師鼠竄,三也;偵候失機,四也;捐棄旗鼓,五也。
”即令誅之。
皇後力救,得免。
以休格總南面戍兵。
冬,十月,庚午,鎮州捷書聞,帝手诏褒之。
乙亥,齊王廷美進封秦王,宰相薛居正加司空,沈倫加左仆射,盧多遜兼兵部尚書,樞密使曹彬兼侍中,文武官預平太原者,皆遷秩有差,初行賞功之典也。
十一月,戊寅,遼主宴賞休格等及有功将校。
遼南院樞密使兼政事令郭襲,以遼主數遊獵,上書谏曰:“昔唐高祖好獵,蘇世長言不滿十旬,未足為樂,高祖即日罷,史稱其美。
伏念聖祖創業艱難,宵旰不懈。
穆宗逞無窮之欲,不恤國事,天下愁怨。
陛下繼統,海内翕然望中興之治,十馀年間,征伐未已,瘡痍未複,正宜恐懼修省以懷永圖,乃聞恣意遊獵,甚于往日,萬一有銜橛之虞,悔将何及!況南有強敵,伺隙而動,聞之得無生心乎!伏願節從禽酣飲之樂,為社稷生靈計。
”遼主嘉善之,而不能用。
帝以楊業老于邊事,癸巳,命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
辛醜,日南至。
遼改元乾亨,大赦。
初,西南夷不供朝貢,刑部郎中許仲宣為西川轉運使,親至大渡河,谕以順逆,夷人皆率服。
在職逾三歲,會有言仲宣當江表用兵時乾沒官錢者,是月,召還,令禦史台盡索财計簿钅句校,歲馀而畢,卒無欺隐,乃以仲宣為嶺南轉運使。
仲宣有心計,江表用兵,軍中需索百端,皆預儲蓄無阙。
曹彬怪之,嘗夜攻城,取陶器數萬事,分給攻城卒,然燈自照,仲宣已預料置,如其數付之。
其才幹類此。
十二月,乙卯,遼南京留守、燕王韓匡嗣,降封秦王,遙授晉昌軍節度使。
壬戌,上京留守蜀王道隐,遷南京留守。
道隐号令嚴肅,雖疆場多虞而民獲安業,尋進封荊王。
是冬,遼主駐南京。
命宰相室昉監修國史。
太平興國五年遼乾亨二年。
庚辰,九八零年
春,正月,丙子朔,遼封皇子隆緒為梁王,隆慶為恒王。
隆緒幼喜書翰,十歲能詩,遼主屬意焉。
庚辰,诏宣慰河東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