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谕。
帝初作戒辭二,一以戒京朝官受任于外者,一以戒幕職、州、縣官。
至是令閣門于朝辭日宣旨勖勵,仍書其辭于治所屋壁,遵以為戒。
遼主緻享于凝和殿;癸卯,谒乾陵。
初,弭德超謗曹彬,期得樞密使,及為副,大失望,班又在柴禹錫下。
一日,诟王顯及禹錫曰:“我言國家大事,有安社稷功,止得線許大官。
汝輩何人,反居我上!”又言:“上無執守,為汝輩所惑。
”顯等告其事,帝怒,命訊之,德超具伏。
壬子,除名并親屬流瓊州。
德超始因李符及宋琪之薦得事上,及符貶甯國司馬,德超任樞府,屢稱其冤。
會德超敗,帝惡其朋黨,令徙符嶺表。
盧多遜之流崖州也,符白趙普曰:“朱崖雖遠在海中,而水土頗善。
春州雖近,瘴氣甚毒,至者必死,不若令多遜處之。
”普不答。
于是即以符知春州,歲馀卒。
德超既敗,帝悟曹彬無它,待之愈厚,從容謂趙普等曰:“朕聽斷不明,内愧于心。
”普對曰:“陛下知德超才幹而任用之,察曹彬無罪而昭雪之,物無遁情,事至立斷,此所以彰陛下聖明也。
”
改進武殿為崇政殿。
遼群臣以太後聽政,宜有尊号,請下有司詳定冊禮。
诏樞密院谕沿邊節将,至行禮日,止遣子弟奉表稱賀,恐失邊備。
樞密請诏北府司徒頗德譯南京所進律文,從之。
五月,丙辰朔,河大決滑州韓村,泛澶、濮、曹、濟諸州民田,壞居人廬舍,東南流至彭城界,入于淮,命郭守文發丁夫塞之。
遼國舅政事門下平章事蕭道甯以皇太後慶壽,請歸父母家行禮,齊國公主及命婦、群臣各進物設宴,賜國舅帳耆年物有差。
丁卯,诏作太一宮于都城南。
黎桓自稱三使留後,遣使來貢,并上丁璿讓表。
诏谕桓送璿母子赴阙,不聽。
庚午,遼南京統軍使耶律善布招燕民之逃入宋者,得千馀戶歸國,诏令撫慰。
辛未,遼主次永州。
乙亥,遼樞密使韓德度采後漢太後臨朝故事,草定上太後上尊号冊禮,上之。
丙子,遼以青牛、白馬祭天地。
戊寅,遼主如木葉山。
遼西南路招讨使大漢奏黨項諸部來者甚衆,下诏褒美。
六月,乙酉朔,遼主诏有司冊皇太後日,三品以上法服,三品以下用大射柳之服。
遼西南路招讨使奏黨項部長乞内附,诏撫尉之,仍察其誠僞,謹邊備。
丙戌,遼主還上京。
丁亥,以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李穆知開封府。
穆剖決精敏,奸猾無所假貸,由是豪右屏迹,權貴不敢幹以私。
帝益知其才,始有意大用。
辛卯,遼有事于太廟。
甲午,遼主率群臣上太後尊号曰承天皇太後;群臣上遼主尊号曰天輔皇帝,大赦,改元統和。
更國号曰大契丹。
丁未,遼百官各進爵一級;以樞密副使色珍守司徒。
己亥,以王顯為樞密使,柴禹錫為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
帝謂近臣曰:“朕親選多士,殆忘饑渴,召見臨問以觀其才,拔而用之,庶使岩野無遺逸而朝廷多君子耳。
朕每見布衣搢紳,間有端雅為衆所推譽者,朕代其父母喜。
或召拜近臣,必為擇良日,欲其保終吉也。
朕于士大夫無負矣。
”乃謂宰相曰:“唐置采訪使,蓋欲察官吏善惡,人民疾苦。
然所命者,官高則權勢太重,官卑則威令不行;又,所遇州郡,承迎不暇,豈能審知利害,但虛有其名耳。
曷若慎選群材,各分任使,有功有過,賞罰分明!且國家選才,最為切務,人君深居九重,何由遍識,必須采訪。
苟稱善者多,即是操履無玷,若擇得一人,為益無限。
古人言:‘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得十利劍不若得一歐冶。
’朕孜孜訪問,止求得良才以充任使也。
”趙普曰:“帝王進用良善,實助太平之理,然于采擇,要在得所。
蓋君子小人,各有黨類,先聖謂觀過各于其黨,不可不慎也。
”帝然之。
泰山父老及瑕丘等七縣民詣阙請封禅,不許,厚賜遣之。
秋,七月,甲寅朔,遼太後聽政。
乙卯,遼主親錄囚。
太後有機謀,善馭左右。
先是遼人毆漢人死者,償以牛馬;漢人則斬之,仍以其親屬為奴婢。
太後一以漢法論,燕民皆服。
加韓德讓開府儀同三司兼政事令。
辛酉,遼主行再生禮。
丁卯,王彥超以太子大師緻仕。
右千牛衛上将軍吳虔裕,時年已八十馀,語人曰:“我縱僵仆殿階下,斷不學王彥超七十便緻仕。
”人傳以為笑。
癸酉,遼主與諸王分朋擊鞠。
谷、洛、瀍、澗溢,壞官民舍萬馀區,溺死者以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