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進,規取淮東泰州等處。
時張士誠所據郡縣,南至紹興,與方國珍接境,北有通、泰、高郵、淮安、徐、宿、濠、泗,又北至于濟甯,與山東相距。
王欲先取通、泰諸郡,剪士誠羽翼,然後專取浙西,故命達總兵取之。
壬寅,以哈喇章知樞密院事。
乙巳,吳徐達兵趨泰州,浚河通州,遇張士誠兵,擊敗之,遂駐軍海安壩上。
丙午,婁都爾蘇擁博啰特穆爾母、妻及其子天寶努西北走,合圖沁特穆爾軍。
丁未,益王溫都遜特穆爾、樞密副使觀音努擒婁都爾蘇,誅之,圖沁特穆爾以馀兵往巴爾蘇之地,命嶺北行省左丞莽珊僧、知樞密院事魏賽音布哈同讨之。
吳徐達兵圍泰州新城,敗張士誠淮北援兵,獲其元帥王成。
戊申,以資政院使圖噜為禦史大夫。
己酉,張士誠遣淮安李院判來援泰州,常遇春擊敗之,擒萬戶吳聚等。
遣人谕降其城中,佥院嚴再興、副使夏思忠、院判張士俊等拒守不下。
饒鼎臣既走茶陵,複合浦陽群盜于南峰山寨,時出侵掠。
癸醜,吳元帥王國寶等率兵擊敗之,鼎臣遁去。
信州盜蕭明,率兵攻圍吳饒州,知府陶安召父老告之曰:“我糧實城堅。
素有其備,賊黨驅烏合而來,不足畏也。
但能固守,不過數日,援兵至,破賊必矣。
”衆皆諾。
安與千戶宋炳親率吏民分城拒守,選勇健為遊兵,晝夜巡捍,而請救于江西行省。
安登城谕賊曰:“爾衆,吾民也,反為賊用,得毋失計乎?”衆曰:“使皆如太守與總制,豈有今日!若破城,必不相害。
”安命射之,矢下如雨,賊不能逼。
越三日,行省援兵至,遂大敗之,蕭明遁去,擒僞招讨都海、萬戶袁勝,斬之。
諸将欲屠從寇者,安曰:“民為所脅,奈何殺之!”不許。
饒州遂安。
閏月,乙卯朔,吳江陰水寨守将康茂才遣告吳王曰:“張士誠以舟師四百艘出大江,次範蔡港,别以小舟于江中弧山往來,出沒無常,疑有他謀,請為之備。
”
王使谕徐達曰:“茂才言士誠以舟師往來江中,吾度此寇非有攻江陰直趨上流之計,不過設詐疑我,使我陸寨之兵還備水寨。
我兵既分,彼将棄我水軍,疾趨陸寨,搗吾之虛,此一詭策也。
又聞常遇春出海安七十馀裡擊寇,寇兵不過萬人,此非抗我大軍之勢,蓋欲誘遇春深入。
去泰州既遠,彼必潛師以趨海安,或趨泰州,令我大軍勢分,首尾衡決,不及救援,此又一詭策也。
兵法,緻人而不緻于人,爾宜審慮。
使至,即令遇春駐師海安,慎守新城,坐以待寇。
彼若遠來趨敵,吾以逸待勞,可一戰而克。
泰興以南并江寇舟,亦宜備之。
”
己未,王親至茂才水寨,又遣人以手書谕達等曰:“如有所言,即疾馳來報,予駐師以待。
”
庚申,以賓國公五十八知樞密院事。
诏張良弼、俞寶、孔興等悉聽調于庫庫特穆爾。
戊辰,吳平章湯和克永新,執周安等送建康,斬之。
時中原雖無事,而江淮、川蜀皆失,皇太子累請出督師,帝難之。
會左丞相庫庫特穆爾請南還視師,辛未,乃封庫庫特穆爾為河南王,代皇太子親征,總制關陝、晉冀、山東諸路并迤南一應軍馬,凡機務、錢糧、名爵、黜陟、予奪,悉聽便宜行事。
甲戌,吳指揮副使王漢寶取馀幹州,以前鎮撫李旭守之。
庚辰,吳徐達、常遇春克泰州,擄張士誠守将嚴再興、夏思忠、張士俊等,獻捷于建康,且以守城事宜為請。
王命達以便宜處之,其未下諸城,乘勝進取。
辛巳,以托克托穆爾為中書右丞,達實特穆爾為參知政事。
吳徐達遣黃旗千戶劉傑分兵徇興化,張士誠守将李清戰敗,閉城固守,傑攻之不下。
士誠遣将來援,傑擊走之。
十一月,甲申朔,信州盜蕭明寇婺源州,吳知州白謙力不能禦,懷印出北門赴水死。
謙莅政廉忠,自奉甚薄,嘗遇除夕,無他供具,惟蔬食而已。
人以此稱之。
辛卯,吳徐達進兵攻高郵,王聞之,恐達深入敵境,不能策應諸将,乃命馮國勝率所部節制高郵諸軍,俾達還軍泰州,圖取淮安、濠、泗。
饒鼎臣複行剽掠,甲午,吳元帥王國寶出兵邀擊,鼎臣中弩死,馀黨悉潰。
乙未,吳王以李濟據濠州,名為張氏守,而觀望未決,命右相國李善長以書招之,以善長與濟同鄉裡故也。
濟得書不報。
張士誠兵寇宜興,吳王命徐達令馮國勝圍高郵,常遇春守海安,遣别将守泰州,而自以精兵援宜興。
達遂率兵渡江,至宜興城下,擊敗士誠之衆,獲三千馀人。
十二月,庚子朔,張士誠遣将以兵八萬攻安吉,吳将費聚所部僅二千人,堅壁拒守,射殺其骁将二人,敵驚潰而去。
吳徐達自宜興還兵攻高郵,張士誠遣其左丞徐義由海道入淮援之。
義怨士誠,以為陷已死地,屯昆山之太倉,三月不進。
乙卯,立第二皇後奇氏為皇後。
中書省奏改資政院為崇政院,而中政院亦兼主之,帝乃授之冊寶,诏天下。
改奇氏為索隆噶氏,仍封其父以上三世皆王爵。
是月,圖沁特穆爾伏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