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姜維退兵屯于锺堤,魏兵屯于狄道城外。
王經迎接陳泰、鄧艾入城,拜謝解圍之事,設宴相待,大賞三軍。
泰将鄧艾之功,申奏魏主曹髦。
髦封艾為安西将軍,假節領護東羌校尉,同陳泰屯兵于雍、涼等處。
鄧艾上表謝恩畢,陳泰設宴與鄧艾拜賀曰:“姜維夜遁,其力已竭,不敢再出矣。
”艾笑曰:“吾料蜀兵其必出有五。
”泰問其故。
艾曰:“蜀兵雖退,終有乘勝之勢;吾兵終有弱敗之實:其必出一也。
蜀兵皆是孔明教演,精銳之兵,容易調遣;吾将不時更換,軍又訓練不熟:其必出二也。
蜀人多以船行,吾軍皆在旱地,勞逸不同:其必出三也。
狄道、隴西、安南、祁山四處,皆是守戰之地;蜀人或聲東擊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須分頭守把;蜀兵合為一處而來,以一分當我四分:其必出四也。
若蜀兵自南安、隴西,則可取羌人之谷為食;若出祁山,則有麥可就食:其必出五也。
”陳泰歎服曰:“公料敵如神,蜀兵何足慮哉!”于是陳泰與鄧艾結為忘年之交。
艾遂将雍、涼等處之兵,每日操練;各處隘口,皆立營寨,以防不測。
卻說姜維在锺堤大設筵宴,會集諸将,商議伐魏之事。
令史樊建谏曰:“将軍屢出,未獲全功;今日洮西之戰,魏人既服威名,何故又欲出也?萬一不利,前功盡棄。
”維曰:“汝等隻知魏國地寬人廣,急不可得;卻不知攻魏者有五可勝。
”衆問之。
維答曰:“彼洮西一敗,挫盡銳氣,吾兵雖退,不曾損折,今若進兵,一可勝也。
吾兵船載而進,不緻勞困,彼兵皆從旱地來迎,二可勝也。
吾兵久經訓練之衆,彼皆烏合之徒,不曾有法度,三可勝也。
吾兵自出祁山,抄掠秋谷為食,四可勝也。
彼兵雖各守備,軍力分開,吾兵一處而去,彼安能救?五可勝也。
不在此時伐魏,更待何日耶?”夏侯霸曰:“艾年雖幼,而機謀深遠。
近封為安西将軍之職,必于各處準備,非同往日矣。
”維厲聲曰:“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吾意已決,必先取隴西。
”衆不敢谏。
維自領前部,令衆将随後而進。
于是蜀兵盡離锺堤,殺奔祁山來。
哨馬報說魏兵已先在祁山立下九個寨栅。
維不信,自變量騎憑高望之,果見祁山九寨勢如長蛇,首尾相顧。
維回顧左右曰:“夏侯霸之言,信不誣矣。
此寨形勢絕妙,止吾師諸葛丞相能之。
今觀鄧艾所為,不在吾師之下。
”遂回本寨,喚諸将曰:“魏人既有準備,必知吾來矣。
吾料鄧艾必在此間。
汝等可虛張吾旗号,據此谷口下寨,每日令百餘騎出哨。
每出哨一回,換一番衣甲。
旗号按青黃赤白黑五方旗幟更換。
吾卻提大兵偷出董亭,徑襲南安去也。
”遂令鮑素屯于祁山谷口。
維盡率大兵,望南安進發。
卻說鄧艾知蜀兵出祁山,早與陳泰下寨準備;見蜀兵連日不來搦戰,一日五番哨馬出寨,或十裡或十五裡而回。
艾憑高望畢,慌入帳與陳泰曰:“姜維不在此間,必取董亭襲南安去了。
出寨哨馬隻是這幾匹,更換衣甲,往來哨探,人馬皆困乏,主将必無能者。
陳将軍可引一軍攻之,其寨可破也。
破了寨栅,便引兵襲董亭之路,先斷姜維之後。
吾當先引一軍救南安,徑取武城山。
若先占此山頭,姜維必取上邽。
上邽有一谷,名曰段谷;地狹山險,正好埋伏。
彼來争武城山時,吾先伏兩軍于段谷,破維必矣。
”泰曰:“吾守隴西二三十年,未嘗如此明察地理。
公之所言,真神算也。
公可速去。
吾自攻此處寨栅。
”于是鄧艾引軍星夜倍道而行,徑到武城山;下寨已畢,蜀兵未到,即令子鄧忠,與帳前校尉師纂,各引五千兵,先去段谷埋伏,如此如此而行。
二人受計而去。
艾令偃旗息鼓,以待蜀兵。
卻說姜維從董亭望南安而來,至武城山前,謂夏侯霸曰:“近南安有一山,名武城山;若先得了,可奪南安之勢。
隻恐鄧艾多謀,必先提防。
”正疑慮間,忽然山上一聲炮響,喊聲大震,鼓角齊鳴,旌旗遍豎,皆是魏兵。
中央風飄起一黃旗,大書“鄧艾”字樣。
蜀兵大驚。
山上數處精兵殺下,勢不可當,前軍大敗。
維急率中軍人馬去救時,魏兵已退。
維直來武城山下搦鄧艾戰,山上魏兵并不下來。
維令軍士辱罵,至晚,方欲退軍,山上鼓角齊鳴,卻又不見魏兵下來。
維欲上山沖殺,山上炮石甚嚴,不能得進。
守至三更,欲回,山上鼓角又鳴。
維移兵下山屯紮。
比及令軍搬運木石,方欲豎立為寨,山上鼓角又來,魏兵驟至。
蜀兵大亂,自相踐踏,退回舊寨。
次日,姜維令軍士運糧草車仗,至武城山,穿連排定,欲立起寨栅,以為屯兵之計。
是夜二更,鄧艾令五百人,各執火把,分兩路下山,放火燒車仗。
兩兵混殺了一夜,營寨又立不成。
維複引兵退,再與夏侯霸商議曰:“南安未得,不如先取上邽。
上邽乃南安屯糧之所;若得上邽,南安自危矣。
”遂留霸屯于武城山。
維盡引精兵猛将,徑取上邽。
行了一宿,将及天明,見山勢狹峻,道路崎岖,乃問鄉導官曰:“此處何名?”答曰:“段谷。
”維大驚曰:“其名不美。
‘段谷’者,‘斷谷’也。
倘有人斷其谷口,如之奈何?”正躊躇未決,忽前軍來報:“山後塵頭大起,必有伏兵。
”維急令退兵,師纂、鄧忠,兩軍殺出。
維且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