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下,手執黃旗招飐,左右軍動,排成一陣,複上馬出陣,問曰:“汝識吾陣否?”孔明笑曰:“吾軍中末将,亦能布之!此乃‘混元一氣陣’也。
”懿曰:“汝布陣我看。
”孔明入陣,把羽扇一搖,複出陣前,問曰:“汝識我陣否?”懿曰:“量此‘八卦陣’,如何不識!”孔明曰:“識便識了,敢打我陣否?”懿曰:“既識之,如何不敢打!”孔明曰:“汝隻管打來。
”司馬懿回到本陣中,喚戴淩、張虎、樂綝三将,分付曰:“今孔明所布之陣,按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
汝三人可從正東生門打入,往西南休門殺出,複從正北開門殺入,此陣可破。
汝等小心在意!”于是戴淩在中,張虎在前,樂綝在後,各引三十騎,從生門打入。
兩軍呐喊相助。
三人殺入蜀陣,隻見陣如連城,沖突不出。
三人慌引騎轉過陣腳,往西南沖去,卻被蜀兵射住,沖突不出。
陣中重重疊疊,都有門戶,那裡分東西南北?三将不能相顧,隻管亂撞,但見愁雲漠漠,慘霧蒙蒙。
喊聲起處,魏軍一個個皆被縛了,送到中軍。
孔明坐于帳中,左右将張虎、戴淩、樂綝并九十個軍,皆縛在帳下。
孔明笑曰:“吾縱然捉得汝等,何足為奇!吾放汝等回見司馬懿,教他再讀兵書,重觀戰策,那時來決雌雄,未為遲也。
汝等性命既饒,當留下軍器戰馬。
”遂将衆人衣服脫了,以墨塗面,步行出陣。
司馬懿見之大怒,回顧諸将曰:“如此挫敗銳氣,有何面目回見中原大臣耶!”即指揮三軍,奮死掠陣。
懿自拔劍在手,引百餘骁将,催督沖殺。
兩軍恰才相會,忽然陣後鼓角齊鳴,喊聲大震,一彪軍從西南上殺來,乃關興也。
懿分後軍當之,複催軍向前厮殺,忽然魏兵大亂。
原來姜維引一彪軍悄地殺來。
蜀兵三路夾攻,懿大驚,急忙退軍。
蜀兵周圍殺到,懿引三軍望南死命沖出。
魏兵十傷六七。
司馬懿退在渭濱南岸下寨,堅守不出。
十日談
孔明收得勝之兵,回到祁山時,永安城李嚴,遣都尉苟安解送糧米至軍中交割。
苟安好酒,于路怠慢,違限十日。
孔明大怒曰:“吾軍中專以糧為大事,誤了三日,便該處斬!汝今誤了十日,有何理說?”喝令推出斬之。
長史楊儀曰:“苟安乃李嚴用人,又兼錢糧多出于西川,若殺此人,後無人敢送糧也。
”孔明乃叱武士去其縛,杖八十放之。
苟安被責,心中懷恨,連夜引親随五六騎,徑奔魏寨投降。
懿喚入,苟安拜告前事。
懿曰:“雖然如此,孔明多謀,汝言難信。
汝能為我幹一件大功,吾那時奏準天子,保汝為上将。
”安曰:“但有甚事,即當效力。
”懿曰:“汝可回成都布散流言,說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稱為帝,使汝主召回孔明,便是汝之功。
”苟安允諾,徑回成都,見了宦官,布散流言,說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國。
宦官聞之大驚,即入内奏帝,細言前事。
後主驚訝曰:“似此如之奈何?”宦官曰:“可诏還成都,削其兵權,免生叛逆。
”後主下诏,宣孔明班師回朝。
蔣琬出班奏曰:“丞相自出師以來,累建大功,何故宣回?”後主曰:“朕有機密事,必須與丞相面議。
”即遣使赍诏星夜宣孔明回。
使命徑到祁山大寨,孔明接入,受诏已畢,仰天歎曰:“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側!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也。
若奉命而退,後日再難得此機會也。
”姜維問曰:“若大軍退,司馬懿乘勢掩殺,當複如何?”孔明曰:“吾今退軍,可分五路而退。
今日先退此營。
假如營内兵一千,卻掘二千竈。
今日掘三千竈,明日掘四千竈,每日退軍,添竈而行。
”楊儀曰:“昔孫膑擒龐涓,用添兵減竈之法;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竈?”孔明曰:“司馬懿善能用兵,知吾退兵,必然追趕;心中疑吾有伏兵,定于舊營内數竈;見每日增竈,兵又不知退與不退,則疑而不敢追。
吾徐徐而退,自無損兵之患。
”遂傳令退軍。
卻說司馬懿料苟安行計停當,隻待蜀兵退時,一齊掩殺。
正躊躇間,忽報蜀寨空虛,人馬皆去。
懿因孔明多謀,不敢輕追,自引百餘騎前來蜀營内踏看,教軍士數竈,仍回本寨;次日,又教軍士趕到那個營内,查點竈數。
回報說:“這營内之竈,比前又增一分。
”司馬懿謂諸将曰:“吾料孔明多謀,今果添兵增竈,吾若追之,必中其計;不如且退,再作良圖。
”于是回軍不追。
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
次後川口土人來報司馬懿,說孔明退兵之時,未見添兵,隻見增竈。
懿仰天長歎曰:“孔明效虞诩之法,瞞過吾也!其謀略吾不如之!”遂引大軍還洛陽。
正是:
棋逢敵手難相勝,将遇良才不敢驕。
未知孔明退回成都,竟是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