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六 秦紀一

首頁
    。

    王下殿,手自接之曰:「先生起就衣,今願受事!」乃爵之上卿。

    王自駕,虛左方,往迎太後,歸於鹹陽,復為母子如初。

     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求婦人宜子者甚衆,進之,卒無子。

    趙人李園持其妹欲進諸楚王,聞其不宜子,恐久無寵,乃求為春申君舍人。

    已而謁歸,故失期而還。

    春申君問之,李園曰:「齊王使人求臣之妹,與其使者飲,故失期。

    」春申君曰:「聘入乎?」曰:「未也。

    」春申君遂納之。

    旣而有娠,李園使其妹說春申君曰:「楚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也。

    今君相楚二十餘年而王無子,卽百歲後將更立兄弟,彼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常保此寵乎!非徒然也,君貴,用事久,多失禮於王之兄弟,兄弟立,禍且及身矣。

    今妾有娠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進妾於王,王必幸之。

    妾賴天而有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

    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禍哉!」春申君大然之。

    乃出李園妹,謹舍而言諸楚王。

    王召入,幸之,遂生男,立為太子。

     李園妹為王後,李園亦貴用事,而恐春申君洩其語,陰養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國人頗有知之者。

    楚王病,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無望之福,亦有無望之禍。

    今君處無望之世,事無望之主,安可以無無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謂無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餘年矣,雖名相國,其實王也。

    王今病,旦暮薨,薨而君相幼主,因而當國,王長而反政,不卽遂南面稱孤,此所謂無望之福也。

    」「何謂無望之禍?」曰:「李園不治國而君之仇也,不為兵而養死士之日久矣。

    王薨,李園必先入,據權而殺君以滅口,此所謂無望之禍也。

    」「何謂無望之人?」曰:「君置臣郎中,王薨,李園先入,臣為君殺之,此所謂無望之人也。

    」春申君曰:「足下置之。

    李園,弱人也,僕又善之。

    且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懼而亡去。

    後十七日,楚王薨,李園果先入,伏死士於棘門之內。

    春申君入,死士俠刺之,投其首於棘門之外;於是使吏盡捕誅春申君之家。

    太子立,是為幽王。

     揚子法言曰:「或問信陵、平原、孟嘗、春申益乎?」曰:「上失其政,姦臣竊國命,何其益乎!」 王以文信侯奉先王功大,不忍誅。

     始皇帝十年(甲子、前二三七年) 冬,十月,文信侯免相,出就國。

     宗室大臣議曰:「諸侯人來仕者,皆為其主遊間耳,請一切逐之。

    」於是大索,逐客。

    客卿楚人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書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餘於戎,東得百裡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孫支於晉,幷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諸侯親服,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散六國之從,使之事秦。

    昭王得範睢,強公室,杜私門。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夫色、樂、珠、玉不產於秦而王服禦者衆;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臣聞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所謂藉寇兵齎盜糧者也。

    」王乃召李斯,復其官,除逐客之令。

    李斯至驪邑而還。

    王卒用李斯之謀,陰遣辯士齎金玉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然後使良將隨其後,數年之中,卒兼天下。

     始皇帝十一年(乙醜、前二三六年) 趙人伐燕,取貍陽。

    兵未罷,將軍王翦、桓齮、楊端和伐趙,攻鄴,取九城。

    王翦攻閼與、轑陽,桓齮取鄴、安陽。

     趙悼襄王薨,子幽繆王遷立。

    其母,倡也,嬖於悼襄王,悼襄王廢嫡子嘉而立之。

    遷素以無行聞於國。

     文信侯就國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之。

    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文信侯自知稍侵,恐誅。

     始皇帝十二年(丙寅、前二三五年) 文信侯飲酖死,竊葬。

    其舍人臨者,皆逐遷之。

    且曰:「自今以來,操國事不道如嫪毐、不韋者,籍其門,視此!」 揚子法言曰:或問:「呂不韋其智矣乎?以人易貨。

    」曰:「誰謂不韋智者歟?以國易宗。

    呂不韋之盜,穿窬之雄乎!穿窬也者,吾見擔石矣,未見雒陽也。

    」 自六月不雨,至于八月。

     發四郡兵助魏伐楚。

     始皇帝十三年(丁卯、前二三四年) 桓齮伐趙,敗趙將扈輒於平陽,斬首十萬,殺扈輒。

    趙王以李牧為大將軍,復戰於宜安、肥下,秦師敗績,桓齮奔還。

    趙封李牧為武安君。

     始皇帝十四年(戊辰、前二三三年) 桓齮伐趙,取宜安、平陽、武城。

     韓王納地効璽,請為藩臣,使韓非來聘。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善刑名灋術之學,見韓之削弱,數以書幹韓王,王不能用。

    於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