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四○回 奉旨议和

首頁
    大人閣下,抱一抱中國棉被、中國枕頭也是好的。

    不過棉被、枕頭過得幾年就破爛了,不及石橋牢固,所以建造石橋的技師,還是請大人派去為妙。

    」 韋小寶聽他二人口氣,對造橋技師需求甚切,料想必有陰謀詭計。

    他不知中國的造橋技術當時甲於天下,外國人來到中國,一見到建構宏偉的石橋,必定啧啧稱異,贊賞不止,何以拱橋能橫越江面,其下不需支柱,更覺神奇莫測。

    羅刹人盼望學到這門造橋方法,倒是出於豔羨中國科學技術之心,并無其他陰謀。

    (金庸按:康熙十五年,俄國派斯巴塔雷N·G·Spatinary為欽差,率同寶石專家、藥材專家來北京,提出要求多項,其中一條為:「中國準許俄國借用築橋技師。

    」該欽差因不肯向康熙磕頭,為清廷驅逐回國。

    )韋小寶心想:「你們越是想要的東西,老子越是不能給你。

    」說道:「知道了。

    下去吧!」兩名隊長不敢再說,行禮下去。

     大軍西行,不一日和尼布楚城巳近。

    羅刹欽差大臣費要多羅得報清軍大至,大吃一驚,急亡寫信,請清軍在原地駐紮,他立即過來相會。

    韋小寶道:「不用客氣了,還是我們來拜客吧!」清軍浩浩蕩蕩的開抵尼布楚城下。

    朋春、薩布素、馬喇分統三枝人馬,繞到尼布楚城北、城南,把守住了要道,既截斷尼布楚羅刹軍的退路,又阻住西來援軍。

    韋小寶、索額圖、佟國綱等親統中軍屯駐城東。

    中軍流星炮射上天空,四面号炮齊響。

    尼布楚城中羅刹大臣、軍官、士卒望見清軍雲集,軍容壯盛,無不氣為之奪。

     費要多羅當即備了禮物,派人送到清軍軍中,并緻書中國欽差大臣,說道兩國皇帝已決定罷兵議和,此次會晤,專為簽訂和約,雙方軍隊不宜相臣過近,以免引起沖突,有失兩國交好之意。

    韋小寶和衆大臣商議了,都說中華上國不宜橫蠻,須當先禮後兵。

    韋小寶於是下令退兵數裡,駐在什耳喀河以東;又今尼布楚城北、西、南三面的清軍退入山中候令。

     費要多羅見清軍後撤,略為寬心,又再寫了一通文書,提出四點相會的條件:一、會見所設於尼布楚城與什耳喀河之間的中央;會見之日,兩國欽差各帶随員四十人;三、兩國皆出兵五百,俄軍列於城下,清軍列於河岸;四、兩國使節之護衛兵各以二百六十人為限,除刀劍外,一切武器不許攜帶。

     他所以提這四個條件,因清軍勢大,俄軍人少,若是雙方不限人數,俄軍必處下風。

    隻是羅刹兵武器厲害,如雙方兵員相等,俄兵又占優勢,料想對方不允,因此先行提出,規定衛兵隻可攜帶刀劍。

    韋小寶和衆大臣商議後,認為此議可行,當即接納,連夜派兵搭起篷帳,作為會所。

     次日清晨,韋小寶、索額圖、佟國綱等欽差帶同随員,率了二百六十名藤牌手,來到會所。

    隻兄尼布楚城門開處,二百餘騎哥薩克騎兵手執長刀,擁簇着一群羅刹官員馳來。

    這一隊騎兵人高馬大,威風凜凜,清軍的藤脾手都是步兵,相形之下,聲勢大為不如。

     佟國綱駡道:「他奶奶的,羅刹鬼狡猾得很,第一步咱們便上了當。

    說好大家隻帶二百六十名衛兵,就隻忘了說騎兵步兵。

    他們多了二百六十匹馬。

    」索額圖道:「這件事提醒了咱們,跟羅刹鬼打交道,可得打起了十二萬分精神,半點疏忽不得,一個不小心,便着了道兒。

    」 說話之間,羅刹官兵馳到近前。

    佟國綱道:「咱們遵照皇上囑咐,事事要顧全中華上國是禮義之邦,大家下馬吧。

    」韋小寶道:「好,大家下馬。

    」衆人一齊下馬,拱手肅立。

    羅刹欽差費要多羅見狀,一聲令下,衆官員也俱下馬,鞠躬行禮。

    雙方走近。

     費要多羅說道:「俄羅斯國欽差費要多羅,奉沙皇之命,敬祝大清帝國皇帝聖躬安康。

    」韋小寶學着他的說話,也道:「大清帝國欽差韋小寶,奉皇上之命,敬祝羅刹國沙皇聖躬安康。

    」再加上一句:「又祝攝政女王蘇菲亞公主殿下美麗平安。

    」費要多羅微微一笑,心想:「大清皇帝祝我們公主美麗平安,這句頌詞倒也希奇古怪,不過公主若是聽到了,想必喜歡。

    」雙方互緻頌詞。

    韋小寶聽羅刹話一知半解,說起來更是文法颠倒,辭句錯漏,好在隻是客套,那也無關重要。

     韋小寶見羅刹官員肅立恭聽,倒也禮貌周到,但那二百六十名哥薩克騎兵昂然騎在馬背,手持長刀,列成隊形,一副居高臨下的神情,隐隐有威脅之勢,越看越是心中有氣,說道:「你們的衛兵太也無禮,見了中國大人閣下,怎不下馬?」費要多羅道:「敝國的規矩,騎兵在部隊之中,就是見到了沙皇陛下,也不用下馬的。

    」韋小寶道:「這是中國地方,到了中國,便得行中國規矩。

    」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