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善先资集卷二

首頁
    牛者不與食乎?王鬼不得食,自業所見耳。

    餓鬼積劫,不聞水漿之名,縱行于水上,望之但見為膿血,非業力使然乎?昔目連尊者,以天眼視世間,見亡母在餓鬼中,以缽飯饷之。

    其母左手障缽,右手取食,食未至口,變成火炭。

    目連大哭,求救于佛。

    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

    汝雖孝動天地,天地鬼神亦莫奈之何。

    必須十方衆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

    ’目連遂大興佛事,供養衆僧。

    其母即于是日,脫餓鬼苦(詳《盂蘭盆經》)。

    觀此,則王鬼不得食,豈非自業所招乎?或曰:‘既如此,則世間施食,亦多無用。

    ’答曰:‘衆生與佛,分有緣、無緣二種。

    有緣者,即能沾惠。

    不沾,偶系無緣耳。

    非可執一論也。

    ’(有信心,便是有緣;無信心,則無緣矣。

    可不早發信心乎?) 戲侮速殃(出《現果随錄》) 麻城二孝廉,一信佛,一謗佛,同讀書地藏殿。

    一人饋犬肉至,信者麾去,令不得入,且倉皇避門外。

    謗者曰:‘吾奉儒者教,不知所謂佛老也。

    ’遂登座,夾肉戲獻菩薩。

    才舉箸,覺空中一推,仆地立死。

    少頃,門外孝廉亦死。

    見謗者百刑皆受,頸陷火枷,遍體燒爛。

    冥君向信者曰:‘汝有信心,不應到此。

    令汝來者,欲汝見彼受苦,傳示世人耳。

    ’敕回陽而蘇。

     [按]地藏菩薩于娑婆世界,有大誓願:一人不解脫,若己推而納之溝中。

    世尊在忉利天宮說法,稱之曰:‘假使十方諸佛,贊汝功德,經千萬劫終不能盡。

    ’又雲:‘若有天人,享天福盡,五衰相現(*五衰相:天人将死時,出現五種衰相:雲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當堕惡趣。

    見地藏菩薩形像,志心瞻禮,是諸天神,轉增天福。

    ’又雲:‘若有衆生,專誠供養,終身不退者,未來世中,常在諸天受樂。

    天福縱盡,下生人間,百千萬劫,猶為帝王。

    ’(俱載《地藏菩薩本願經》)嗟乎!大士有如是不思議神力,名震河沙世界,威攝萬億諸天。

    一切衆生,聞名見形者,皆獲勝福。

    乃以愚濁凡夫,麼麼知見,妄加譏毀,何異螢光敵日,蠅翼障天,亦不自知其分量矣! 勸勿烹蟹 人聞地獄之苦,皆謂渺茫,不知世人烹蟹,即是沸湯大獄景象,人特習而不覺耳。

    當其薪焰一揚,鍋中發熱,此時群蟹恐怖驚惶,周身煩悶。

    俄而更熱,則繞釜循行,各各欲出。

    俄而大熱,則互為妨礙,神識昏迷。

    爾時浮在水上,大痛難忍;沈在水下,大痛難忍;相軋不動,大痛難忍。

    未幾,鍋中沸水,繞身湧注。

    注目,則如熱釘烙眼;注背,則如沸鐵澆身。

    如是受苦無量,而後含冤就盡,周身發赤。

    噫!衆生不過為瞬息甘旨,造此無邊業障。

    假令諸佛菩薩,以天眼觀之,則此人與蟹,自無量劫來,曾為父母、兄弟、六親,特以改頭換面,不複相識。

    以故更相造業,更相殺害,乃至更相報怨,靡有底止也。

    普勸欲發慈悲,先行強恕,彼此借觀,貪化為慈矣。

     蟹山受報(出《南陽廣記》) 湖州醫沙助教,母嗜蟹,所殺無算。

    紹興十七年,媪以惡疾死。

    後有數歲孫,見其立門外,遍體流血。

    語孫曰:‘吾因生平殺蟹,今在蟹山受報。

    急告汝父,作福薦吾。

    ’言訖不見。

     [按]腌蟹之家,将生蟹抉去其臍,蓦以椒鹽塞入,痛苦真不可形容。

    蟹山之報,業力所招感也。

    觀蟹橫行于地,知宿生必慣由邪徑,不向菩提正路;繩系于背,知宿生必愛欲羁身,不能解脫纏縛。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勸勿食蛙 捕蛙大約漁舟無賴。

    勸其戒殺,自不聽受。

    但美味甚多,屈指及蛙,其細已甚。

    食者既寡,捕者自稀矣。

    戒之。

     蛙訴商冤(見《現果錄》) 蘇州同知王某,在句容,忽見群蛙跳踯其前。

    王告曰:‘果有冤,指吾處所。

    ’衆蛙遂集一處。

    王命人掘之,得一死屍,口塞一鞭,柄上有腳夫名。

    至丹陽,一詢而獲。

    乃一商買蛙放生,露白而被腳夫害也。

    立為抵命。

    吳人因呼田雞王焉。

     [按]蛙之被殺也,受八種小地獄之苦。

    人之殺蛙也,造八種小地獄之因。

    如蛙被殺時,先斬其首,是為第一斷頭小獄。

    既斷頭已,次去其皮,是為第二剝皮小獄。

    去其四爪,是為第三落足小獄。

    拔肺抽腸,是為第四刳腹小獄。

    熱镬煎熬,是為第五沸油小獄。

    調和五味,是為第六堿糟小獄。

    齒嚼牙摩,是為第七磕石小獄。

    流入腸胃,是為第八糞尿小獄。

    是知殺蛙而賣者,前四種獄因,系自作。

    後四種獄因,系教他作。

    買蛙而食者,後四種獄因,系自作。

    前四種獄因,系教他作。

    殺而自食者,八種獄因,皆系自作。

    若不殺不食,從而和之者,八種獄因,皆系教他作。

    人能如是觀想,方知視聽言動間,無非罪垢,而娑婆世界,五濁難居矣(*五濁:佛教稱人世為五濁惡世,即劫濁、煩惱濁、衆生濁、見濁、命濁)。

     勸求壽者(以下言疾病不宜殺生) 人既樂生惡死,當知趨吉避兇。

    吾與物類同禀天地之氣,吾愛天所生,天亦愛吾生。

    吾願物不死,物亦願吾不死。

    今人自少至壯,自壯至老,無适而非殺。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