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無身相。
得無相已不著己身。
不著身故不得一切外諸境相。
於諸外境不作分别不更移心。
於内外相心既不動。
為滅無相之相故。
於修觀行不生憂喜。
雖得是定習氣尚多。
為滅習氣恒修是定。
心心相續無令休息猶如?贊火。
住於奢摩他毗婆舍那中。
毗婆舍那者如實法觀。
奢摩他者一心寂默。
得心定故後不緻悔。
不緻悔故生歡喜心。
何故歡喜由戒清淨。
一切菩薩具足戒品。
清淨攝心與理相應。
何以故?持戒清淨故攝心得成。
是故說名與理相應。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攝心與理相應。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受持經典。
所謂為護正法而往聽聞不為資生。
為護正教勤聽正法不為利養。
為三寶種不斷絕故。
勤求多聞不為世利。
為欲利益學大乘者,而修多聞不為稱歎。
為諸衆生無救護者,利益因緣而修多聞。
為諸衆生三苦所逼。
作安樂故而修多聞。
為無慧眼諸衆生故。
令得慧眼而修多聞。
為小乘人說聲聞法而修多聞。
為大乘人說菩薩道而修多聞。
為自得證無上智慧而修多聞。
不求下乘而修多聞。
善男子,菩薩具是十法受持經典。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
受持毗尼。
何等為十。
所謂了知毗尼,并律宗體。
毗尼甚深。
毗尼微細。
犯與不犯。
性罪制罪。
波羅提木叉。
學之本源。
聲聞毗尼。
菩薩毗尼。
悉皆了知。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受持毗尼。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
威儀行處齊整具足。
何等為十。
所謂於聲聞法已經修學。
於緣覺法已經修學。
於菩薩法已經修學。
如是學已威儀具足。
凡是沙門不宜處行皆悉遠離。
以是因緣非處不行。
非時不行。
非國不行。
修行沙門所應行處。
不失威儀。
勿令沙門婆羅門之所譏诮。
夫威儀者與理相應。
複勸化他令住此法。
使行法者具諸威儀庠序細密。
内懷相應無有虛假。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是十法。
威儀行處齊整具足。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
心無慳貪亦無嫉妒。
何等為十。
所謂自能惠施。
複勸他人令行布施。
稱歎布施。
見他布施起随喜心。
勸歎成獎令其歡喜。
不作是念但施於我莫施馀人。
唯使我豐不令他得。
應作是念。
令諸衆生得安樂具種種資生。
若於世間若出世間具足安樂。
我今所為是等衆生利益安樂修諸苦行。
是故我今於衆生邊不應起諸慳貪嫉妒。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
無有慳貪嫉妒之心。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
於諸衆生行平等心。
何等為十。
所謂於諸衆生業行平等。
於諸衆生無忿憾心。
於諸衆生平等利益。
而行布施受持禁戒。
修於忍辱勇猛精進。
善思禅定修般若智。
不依二邊而修是心。
緣諸衆生起平等心。
修行六度令得是法。
生死火宅衆苦熾然自得出已,複救馀人令其得出。
以心平等不生彼此隔礙之想。
無有憎愛。
善男子,譬如長者其家巨富。
唯有六子愛念憐愍而悉平等。
是等子息嬰稚愚癡。
於事不了匍匐而戲。
是長者宅被火所燒。
熾然猛焰炎盛遍起。
是等諸子各各東西。
善男子,於意雲何。
是時長者頗作是念。
我今前可且救一子。
然後方便救馀子不。
降伏一切障礙菩薩對曰:不也世尊,所以者何。
而是長者於其諸子。
平等救濟無有偏心。
而随近者前引出之。
善男子,如是一切衆生之類。
皆是菩薩之嬰兒也。
未了苦樂。
無所知解生死火宅。
六道之中各各住處。
菩薩摩诃薩随其善根有成熟者前救脫之。
安置令住清淨法界生死之外。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
於諸衆生行平等心。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
殷勤恭敬供養諸佛。
何等為十。
所謂供養於法是供養佛。
不以财物是供如來。
為作安樂利益衆生。
為欲攝受一切衆生。
為欲成就衆生善根不舍所受清淨禁戒。
不癈一切菩薩行業。
如所說法身即能行。
如是修行心無疲倦。
不舍無上菩提之心。
如是恭敬供養諸佛不用财寶。
若能修行諸佛正法即供養佛。
所以者何。
供養於法則是供養一切如來。
是法所生利益群品令出世間。
若背菩薩所行之業則為身口相乖。
如所誓願不得成滿則心疲倦。
便舍菩提則不能得利益衆生。
何以故?菩薩摩诃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但為利益諸衆生故。
若無衆生亦無菩薩取於正覺。
善男子,當如是觀法即是佛。
一切諸佛法為身故。
善男子,如是菩薩具足十法。
殷勤恭敬供養諸佛。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具足十法斷除憍慢。
何等為十。
所謂出離家居勤苦求道。
親識朋友一切眷屬不複相關。
何異死人故無憍慢。
改其形相著壞色衣。
而我今者别有所求故無憍慢。
剃頭持缽家家乞食活此身故不生憍慢。
以乞食故生謙下心。
如栴陀羅不應憍慢。
今我身命寄於人活。
受他抟食猶若餓狗。
人所輕蔑不應憍慢。
我應紹續尊重福田不應憍慢。
令諸同學見而歡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