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七

首頁
    一沙門。

    僞作相貌現行持戒。

    欲令人聞努力讀誦。

    欲令他知自為多聞。

    獨處閑靜不馀雜鬧。

    欲使人知住阿蘭若。

    少欲知足修遠離法。

    欲得人知我是厭離。

    不為寂靜不為得道。

    不為沙門及沙門果。

    不為涅槃微妙勝果。

    是則名為求名沙門。

    善男子,何謂實行沙門。

    有一沙門。

    於自身命尚不生貪。

    何況利養名聞等事。

    於空無相無取之法聞大歡喜。

    順達真如随說而行。

    不為涅槃而修梵行。

    豈樂三界無樂之處。

    空尚不執何況我見衆生人見。

    依止於法而求解脫。

    夫求解脫不外馳騁。

    見一切法本來無垢畢竟清淨。

    但依自身不依於他。

    於佛法身尚不執著。

    何況色身。

    以空遠離而不見法。

    何況貪著音聲言說。

    以無為法尚不見僧。

    何況當見有和合衆。

    於諸法中無所斷除無所修行。

    不生生死不著涅槃。

    知一切法本來寂滅。

    不見有得不求解脫。

    是名實行沙門。

    如是善男子,汝等當學實行沙門。

    莫著名字空無利益。

    善男子,譬如貧窮下賤之人。

    強為作字名為富貴。

    於意雲何。

    是貧賤人稱此名不。

    不也世尊,如是寶積。

    雖為沙門而無沙門實行之德。

    如彼貧人空荷名字。

    善男子,譬如有人漂溺海中渴乏而死。

    如是寶積。

    有諸沙門雖多讀誦種種經典。

    而不能止貪恚癡渴。

    在法水中煩惱渴死堕諸惡道。

    善男子,譬如醫王多畜衆藥。

    自身有病而不能治。

    多聞之人有煩惱玻亦複如是,雖有多聞不止煩惱何能自利。

    善男子,譬如有人服王貴藥。

    不能将節為藥所害。

    多聞之人有煩惱病亦複如是,得好法藥不能修行自害慧命。

    善男子,如摩尼珠堕不淨中未即可用。

    多聞之人貪著利養。

    未能利益一切天人。

    善男子,譬如死人著金璎珞。

    多聞破戒而被法服受他供養。

    亦複如是,善男子,如長者子。

    若男若女淨自洗浴剪除爪甲。

    以香自熏著新淨衣寶飾華鬘莊嚴身首。

    如是寶積。

    多聞之人受持淨戒。

    而被法服受他供養。

    亦複如是,善男子,有四種破戒似善持律。

    何謂為四。

    設有一人具足持戒。

    大小罪中心常怖畏。

    所聞戒法皆能履行。

    身口意業悉皆明白正命清潔。

    如是之人說有我論。

    是初破戒似善持律。

    善男子,複有一人誦持戒律。

    随所說行身見不滅。

    是二破戒似善持律。

    善男子,複有一人具足持戒。

    取衆生相而行慈心。

    聞一切法本來無生心大驚怖。

    是三破戒似善持律。

    善男子,複有一人。

    具足修行十二頭陀。

    見有罪相。

    是四破戒似善持律。

    善男子,夫持戒者,無我無我所。

    無作無非作。

    無有作法亦無作者,無行無非行。

    無色無名無相無非相。

    無成無不成。

    無取無舍無可取無可棄。

    無衆生無衆生名。

    無心無心名。

    無世間無非世間。

    無依止無非依止。

    不以持戒而自矜高。

    亦不輕蔑毀破戒者,亦不憶想分别此戒。

    寶積。

    是名聖戒無流之戒。

    不著三有無所依戒。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清淨持戒者,無垢無所有。

    持戒無憍慢,亦無所依止。

    持戒無愚癡,亦無有諸縛。

    持戒無塵污,亦無有違失。

     持戒心善軟,畢竟常恒寂。

    遠離於一切,憶想諸分别。

    解脫諸亂念,是淨持佛戒。

    不貪惜身命,不用諸有生。

     修習於正行,安住於正道。

    是名為佛法,堅實淨持戒。

    持戒不染世,亦不依世法。

    逮得智慧明,無暗無所有。

     無我無彼想,已知見諸相。

    是名為佛法,真實淨持戒。

    無有此彼岸,亦無有中間。

    於無此彼中,亦不有所著。

     無縛無諸漏,亦無有欺诳。

    是名為佛法,真實淨持戒。

    心不著名色,不生我我所。

    是名為安住,真實淨持戒。

     雖持諸戒行,其心不自高。

    亦不以為上,過戒求智慧。

    是名為真實,清淨持戒相。

    不以戒為最,亦不貴三昧。

     過此二事已,修習於智慧。

    空寂無所有,是諸賢聖性。

    如是淨戒者,諸佛所稱美。

    心脫於身見,除滅我我所。

     信解於諸佛,所行空寂法。

    如是持聖戒,則為無有等。

    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

    依因所修慧,逮得於淨智。

     已得淨智者,具足清淨戒。

     佛說是語時。

    五百沙門不受諸法心得解脫。

    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五百沙門得於禅定。

    聞此深法心不信解。

    不能通達不入内懷。

    從座而起還于山林。

    爾時大迦葉前白佛言:世尊,是五百沙門皆得禅定。

    不能信解入深法故從座起去。

    佛語大迦葉。

    是諸沙門以增上慢。

    聞是清淨無流戒相。

    不能信解通達了知。

    佛所說偈其義甚深不入内懷。

    所以者何。

    諸佛菩提極甚深故。

    若無福德未種善根随逐惡友。

    多不能信受此深法。

    迦葉。

    是五百人於過去世迦葉佛時。

    外道弟子往到佛所欲求佛過。

    聞佛說法得少信心而自念言:是佛希有快說妙法。

    以是善心福德因緣。

    命終之後生忉利天。

    從彼堕落生閻浮提。

    於我法中而得出家。

    是諸沙門深著諸見。

    聞說深法不能信解。

    而不随順不能通達。

    以聞深法因緣力故得大利益。

    不以此生更堕惡道。

    當用此身得入涅槃。

    爾時世尊,告長老須菩提言:汝往就彼諸沙門邊。

    為教誨之令其得解。

    長老須菩提對曰:世尊,是等沙門於佛所說尚不信受。

    豈能信受於我語耶。

    是時如來即為化作二沙門像。

    随逐如是五百沙門所遊道路。

    是諸沙門見是二人而問之曰:汝何去耶。

    答曰:我等欲去就阿蘭若。

    住於山林閑寂之處修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