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迹金剛力士會第三之二
密迹金剛力士。
語寂意菩薩。
菩薩所說,口未曾宣污染惡言不仁之辭瞋恚癡言:亦無谀谄。
無剛結言崎岖之語調戲俳說無益之文語。
不妄笑讒言兩舌。
不顧男女。
不堅硬。
無有粗辭卒暴之性。
不有懷害。
無取舍心。
不失儀節志。
亦無結心。
無所著。
無鬥訟言:無所倚。
無塵勞。
無所舉。
無輕放逸。
無自恣。
無橫理無宜之行。
無非時辭。
無貪欲。
無非惡。
無所愛樂。
無有處所。
亦無非淨。
無違時。
無失節。
諸根無毀。
音聲無瑕。
心不懷害亦無偏黨。
無恣訑。
無覆蔽。
不诤言語。
不有怨嫌。
無有結恨。
不妄受邪非。
無自歸。
不計吾我。
不堯他人。
不惱彼己。
不宣傷害。
無殃罪法。
不失所言:無不受行。
無不順業。
無不可忍。
所宣言和。
無種姓事。
無輕調之教。
去非法之行。
不毀法行。
不越時節。
不違宜度。
不宣須臾。
不自歎類。
不壞他伴。
於己得譽不以喜悅。
見歎他人亦不愁愦。
謹慎守節不輕慢人。
不說非宜。
不毀有宜。
不诽密言:常随時護。
不謗明智。
不呵賢聖。
言不虛妄。
不非證明。
不入人罪。
不求他短。
所言轉教不傷筋骨。
不稱他惡。
志願無上。
不相顔色。
不求異黨。
不念業便。
不行逆事。
心常柔順。
密迹力士語寂意。
是為菩薩言行相應。
以空慌忽神勇為力。
功德報應所作果實。
宣至誠辭從所作報。
假使有人行詣大。
樹下。
若複住立作是觀樹。
以觀轉問他人言:男子能知此樹所生。
葉數為有幾枚。
有大智人。
不觀樹木亦未計數。
知彼樹葉便口出辭。
其數如是,與侶俱坐。
亦不計之。
既未能度。
至於道德即知其數。
來在一切而演若幹。
其人語詞等無有異。
若有來問大江河沙。
能有幾沙。
一一計之能得幾枚幾百千億兆載垓數。
水有幾升鬥斛限數。
不可以喻量度。
不觀其限。
亦不數之。
悉知江河沙之多少幾億兆載。
皆知水升鬥斛限。
各各為演若幹品語。
唯大聖知天不能證。
諸龍鬼神。
阿須輪。
迦樓羅。
真陀羅。
揵沓和。
摩休勒。
人與非人。
聲聞緣覺。
悉不能證明。
獨佛世尊乃能知之。
以是觀之。
如來至真等正覺慧不可計量。
宣萬億音。
衆生皆聞各得開解。
密迹金剛力士語寂意菩薩。
乃往過去久遠世時。
有一神仙名曰樓夷。
爾時之世。
有一梵志名曰寂然。
時國有一大樹。
名曰仁賢。
其樹枝葉華實茂盛。
其樓夷神仙常處其下。
具足十二歲。
數其樹葉而複觀之。
彼於後日。
寂然梵志從城中出。
往至仁賢樹所晝夜遊觀。
飯食已後數樹莖葉。
又以聖明一心數之。
又曰何謂告啟神仙。
我當數之知有幾枚。
時寂然梵志。
不觀其樹不數其葉。
尋時說頌曰:
有八千垓,八千億葉,節有九千。
六百二十,觚有五枚,二百五十。
痱癗六千,六百六十,聖師欲知。
葉有若幹,數其樹莖,分布所在。
并所知解,啟曰如是,今無放逸。
有疑數之。
樓夷神仙。
嗟而說言:善哉至言谛辭無欺。
吾十二年坐計限之。
其樹葉數亦不數之。
悉知本末葉有若幹。
唯願梵志為我說之。
其音聲行何所以類。
寂然即曰:神仙聽之。
天不助我亦非世人。
以至誠故傳大正行。
皆以真淨無所诤訟。
樓夷神仙舍利弗是。
寂然梵志釋師子是。
當執持此至真言教。
住於至誠以應法宜。
密迹金剛力士謂寂意。
是則菩薩至密之業清淨之元。
其無極慧。
深入無量巍巍無限。
随時示現。
至真無形不可說名。
密迹金剛力士。
複謂寂意菩薩。
何謂心密。
心行清淨不失神通。
造立慧業。
神通自娛在所示現。
正住神通。
建立大哀無極之業。
以神通化無央數變。
一切普顯以誠谛通。
智慧為室。
現目睹見一切諸法。
是則菩薩正真之法。
慧通無極普禦一切。
其神通慧皆顯衆像。
解暢諸色本無有色。
其以神通普入諸音等本音響。
皆能觀察一切衆生心念諸行。
因見本淨。
常見一切随時開化。
常念識之未曾忽忘。
斷去來心。
普現神足無所罣礙。
獨步三界不以為拘。
悉無所有不造立行。
其神通明盡一切漏。
曉了随時不失其節現生死難。
示度世業所察玄遠。
其神通明。
皆超聲聞一切緣覺。
深入微妙。
坐佛樹下降伏魔官。
解暢一切諸佛道法。
而轉順時道法聖輪。
開化一切十方衆生。
使入法律至阿維顔轉一切法寂意欲知。
是為菩薩心密之業心行清淨。
若心真淨。
永無所歸亦無不喜。
性安調和随行極良,則以普慧三昧定意。
而行正受不永滅度。
不厭欲界。
設生其中無所系著不為所縛。
所生現決未曾有結。
所以者何。
以度一切虛空妄想。
解衆塵結颠倒所受。
心無所著。
由是之故得脫生老病死。
雖有所生悉無所生。
以大乘本。
成就一切諸佛道法。
斯諸佛法救護十方。
求之無處而不可得。
乃了一切諸佛之法。
一切諸法悉歸佛法。
是諸佛之法悉一切法。
是一切法及與佛法。
不是是法亦非非法。
所以者何。
求一切法本末處所。
而不可得。
若求諸法悉無處所則無有數。
超諸住數一切諸法。
知一切法,則不依倚一切諸法。
以不依倚一切諸法。
其求利義便緻大衰。
其無思求彼則無利亦無衰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