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經》一卷(雲佛在波羅柰者。
)
《四事解脫經》一卷(或雲《四事解脫度人經》。
)《大阿那律經》一卷(非八念者。
阙。
)
《貧女人經》一卷(名難陀者。
《舊錄》雲,《貧女難陀經》。
阙。
)《鑄金像經》一卷(阙。
)《四身經》一卷(阙。
)《普慧三昧經》一卷(阙。
)
《阿秋那經》一卷(《舊錄》雲,《阿秋那三昧經》。
阙。
)《兩部獨證經》一卷(阙。
)《法本齋經》一卷(西涼州來。
阙。
)《覓曆所傳大比丘尼戒經》一卷(阙。
)
右二十六部,三十卷。
○新集疑經僞撰雜錄第三
《長阿含經》雲:“佛将涅槃,為比丘說四大教法。
若聞法律,當于諸經推其虛實,與法相違則非佛說。
”又《大涅槃經》雲:“我滅度後,諸比丘輩抄造經典,令法淡保”種智所照,驗于今矣。
自像運澆季,浮競者多,或憑真以構僞,或飾虛以亂實,昔安法師摘出僞經二十六部,又指慧達道人以為深戒。
古既有之,今亦宜然矣。
佑校閱群經,廣庥同異,約以經律,頗見所疑。
夫真經體趣融然深遠,假托之文辭意淺雜,玉石朱紫,無所逃形也。
今區别所疑,注之于錄,并近世妄撰,亦标于末。
并依倚雜經而自制名題,時不聞遠适外域,退不見承譯西賓,“我聞”興于戶牖,印可出于胸懷,诳誤後學,良足寒心。
既躬所見聞,甯敢默已。
嗚呼來葉,慎而察焉!
《比丘應供法行經》一卷(此經前題雲羅什出。
佑案,經卷舊無譯名,兼羅什所出又無此經,故入疑錄。
)
《居士請僧福田經》一卷(此經前題雲昙無谶出,案谶所出無此經,故入疑錄。
)《灌頂度星招魂斷絕複連經》一卷《決定罪福經》一卷
《無為道經》二卷《情離有罪經》一卷《燒香咒願經》一卷(或雲《咒願經》。
)《安墓咒經》一卷
《觀月光菩薩記》一卷
《佛缽經》一卷(或雲《佛缽記》,甲申年大水及月光菩薩出事。
)《彌勒下教》一卷(在《缽記》後。
)《九十六種道》一卷
右十二部經記,或義理乖背,或文偈淺鄙,故入疑錄。
庶耘蕪穬,以顯法寶。
《灌頂經》一卷(一名《藥師琉璃光經》,或名《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
)
右一部,宋孝武帝大明元年,秣陵鹿野寺比丘慧簡依經抄撰。
(此經後有《續命法》,所以遍行于世。
)《提謂波利經》二卷(舊别有《提謂經》一卷。
)
右一部,宋孝武時,北國比丘昙靖撰。
《寶車經》一卷(或雲《妙好寶車菩薩經》。
)右一部,北國準州比丘昙辯撰,青州比丘道侍改治。
《菩提福藏法經三昧經》一卷
右一部,齊武帝時,比丘道備所撰。
(備易名道歡。
)《佛法有六義第一應知》一卷(未得本。
)《六通無礙六根淨業義門》一卷(未得本。
)
右二部,齊武帝時,比丘釋法願抄集經義所出。
雖弘經義,異于僞造,然既立名号,則别成一部,懼後代疑亂,故明注于錄。
《佛所制名數經》五卷
右一部,齊武帝時,比丘釋王宗所撰。
抄集衆經,有似數林;但題稱佛制,懼亂名實,故注于錄。
《衆經要攬法偈》二十一首一卷右一部梁天監二年,比丘釋道歡撰。
右合二十部,二十六卷。
《疑經》兩錄合四十六部,五十六卷。
其三十八部失源,八部有人名。
新集安公注經及雜經志錄第四
夫日月麗天,衆星助耀,雨從龍降,滮池佐潤,由是豐澤洪沽,大明煥赫也。
而猶有燋火于雲夜,抱甕于漢陰者,時有所不足也。
佛之着數,真人發起,大行于外國,有自來矣。
延及此土,當漢之末世,晉之盛德也。
然方言殊音,文質從異,譯胡為晉,出非一人。
或善胡而質晉,或善晉而未備胡,衆經浩然,難以折中。
竊不自量,敢預僧數,既荷佐化之名,何得素餐終日乎?辄以灑掃之馀暇,注衆經如左。
非敢自必,必值聖心,庶望考文,時有合義。
願将來善知識,不咎其默守,冀抱甕燋火,谠有微益。
《光贊折中解》一卷《光贊抄解》一卷
《般若放光品》者,分别盡漏而不證八地也。
源流浩汗,厥義幽邃,非彼草次可見宗廟之義也。
安為《折疑準》一卷,《折疑略》二卷,《起盡解》一卷。
《道行品》者,《般若》抄也。
佛去世後,外國高明者撰也。
辭句質複,首尾互隐,為《集異注》一卷。
《大、小十二門》者,禅思之奧府也。
為各作《注》。
《大十二門》二卷,《小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