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序第一未詳作者安般守意經序第二僧會法師安般注序第三道安法師安般守意經序第四謝敷作
陰持入經序第五道安法師人本欲生經序第六道安法師了本生死經序第七道安法師十二門經序第八道安法師
大十二門經序第九道安法師
法鏡經序第十僧會法師
○四十二章經序第一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頂有日光,飛在殿前。
意中欣然甚悅之。
明日問群臣,此為何神也?有通人傳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輕舉能飛,殆将其神也。
”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張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在第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
于是道法流布,處處修立佛寺、遠人伏化,願為臣妾者不可稱數。
國内清甯,含識之類,蒙恩受賴,于今不絕也。
○安般守意經序第二△康僧會
夫安般者,諸佛之大乘,以濟衆生之漂流也。
其事有六,以治六情。
情有内外,眼、耳、鼻、口、身、心,謂之内矣;色、聲、香、味、細滑、邪念,謂之外也。
經曰諸海十二事,謂内外六情之受邪行,猶海受流,餓夫夢飯,蓋無滿足也。
心之溢蕩,無微不浃,怳惚仿佛,出入無間,視之無形,聽之無聲,逆之無前,尋之無後,深微細妙,形無絲發,梵釋仙聖所不能照明。
默種于此,化生乎彼,非凡所睹,謂之陰也。
猶以晦曀種夫粢芥,闿手覆種,孳有萬億,旁人不睹其形,種家不知其數也。
一朽乎下,萬生乎上,彈指之間,心九百六十轉,一日一夕,十三億意。
意有一身,心不自知,猶彼種夫也。
是以行寂,系意着息,數一至十,十數不誤,意定在之。
小定三日,大定七日,寂無他念,泊然若死,謂之一禅。
禅,棄也,棄十三億穢念之意。
已獲數定,轉念着随,蠲除其八,正有二意,意定在随,由在數矣。
垢濁消滅,心稍清淨,謂之二禅也。
又除其一,注意鼻頭,謂之止也。
得止之行,三毒、四趣、五陰、六冥諸穢滅矣。
煛然心明,逾明月珠,淫邪污心,猶鏡處泥,穢垢污焉。
偃以照天,覆以臨土聰睿聖達,萬土臨照,雖有天地之在,靡一夫而能睹。
所以然者,由其垢濁,衆垢污心,有逾彼鏡矣。
若得良師刬刮瑩磨,薄塵微曀,蕩使無馀。
舉之以照,毛發面理,無微不察,垢退明存,使其然矣。
情溢意散,念萬不識一矣。
猶若于市,馳心放聽,廣采衆音,退宴存思,不識一夫之言。
心逸意散,濁翳其聰也。
若自閑處,心思寂寞,志無邪欲,側耳靖聽,萬句不失,片言斯着,心靖意清之所由也。
行寂止意,懸之鼻頭,謂之三禅也。
還觀其身,自頭至足,反覆微察,内體污露,木楚毛豎,猶睹膿涕。
于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無存不亡,信佛三寶,衆冥皆明,謂之四禅也。
攝心還念,諸陰皆滅,謂之還也。
穢欲寂盡,其心無想,謂之淨也。
得安般行者,厥心即明,舉眼所觀,無幽不睹。
往無數劫,方來之事,人物所更,現在諸刹。
其中所有世尊法化,弟子誦習,無遐不見,無聲不聞。
怳惚仿佛,存亡自由,大彌八極,細貫毛耗,制天地,住壽命,猛神德,壞天兵,動三千,移諸刹,入不思議,非梵所測,神德無限,六行之由也。
世尊初欲說斯經時,大千震動,人天易色,三日安般,無能質者。
于是世尊化為兩身,一曰何等,一曰尊主,演于斯義出矣。
大士、上人、六雙、十二輩,靡不執行。
有菩薩名安清字世高,安息王嫡後之子,讓國與叔,馳避本土,翔而後進,遂處京師。
其為人也,博學多識,貫綜神模,七正盈縮;風氣吉兇,山崩地動;鍼脈諸術,睹色知病;鳥獸鳴啼,無音不照。
懷二儀之弘仁,愍黎庶之頑闇,先挑其耳,卻啟其目,欲之視明扣聰也。
徐乃陳演正真之六度,譯安般之秘奧,學者塵興,靡不去穢濁之操,就清白之德者也。
餘生末蹤,始能負薪,考妣徂落,三師凋喪,仰瞻雲日,悲無質受,卷言顧之,潸然出涕。
宿祚未沒,會見南陽韓林、颍川皮業,會稽陳慧,此三賢者,信道笃密,執德弘正,烝烝進進,志道不倦餘從之請問,規同矩,義無乖異。
陳慧注義,餘助斟酌。
非師不傳,不敢自由也。
言多鄙拙,不究佛意,明哲衆賢,願共臨察。
義有肬腨,加聖删定,共顯神融矣。
○安般注序第三△釋道安
安般者,出入也。
道之所寄,無往不因;德之所寓,無往不托。
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
寄息故有六階之差,寓骸故有四級之别。
階差者,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級别者,忘之又忘之,以至于無欲也。
無為故無形而不因,無欲故無事而不适。
無形而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