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現諸佛所興事業正覺聖體。
取舍進退其心強勇而得自在。
轉於無上法輪之寶。
爾時衆會聞諸菩薩功勳之德。
歡喜踴躍不能自勝明心生焉,則取天上青黃紅白上好蓮華及諸意華。
佥共供養佛散阿差末諸菩薩上。
同俱舉聲稱揚威德。
我等善利為獲福慶。
乃能遭值此等正士得睹曉遇。
稽首歸命而供養之。
其有衆生。
得聞此黨諸菩薩名德不可量。
因斯所聞悉當興發菩薩大心。
于時於彼三萬六千諸來會人。
鹹發無上正真道意。
佛語舍利弗。
阿尼彌沙土者,無地獄餓鬼畜生衆惡諸苦。
無奉戒敕亦無犯禁。
不聞見女人。
所以者何。
皆由化生蓮華交露。
無有慳貪亦無淫恚離于癡畏。
悉都無此三毒之名。
何況馀乎。
其土人民無上中下好鬼差别普等無殊。
亦無是我及非我所。
複不飲食。
所以者何。
喜法為食解義為漿。
常自坦然。
了不念渴亦無饑想。
亦非我故亦無他故亦無衆魔恐難之患。
又其佛土甚極廣大。
一日月照六十億四方之域。
所以者何。
諸菩薩本願之所緻也。
由是之故共一日月。
又其土地無有丘墟高下斜傾。
普悉平正。
皆绀琉璃皆以衆寶而雜廁間。
其地柔軟如天綩綖。
以十八事莊嚴國界。
其樹悉寶行伍相當。
常生華實冬夏恒茂。
無沙礫石衆穢之瑕。
黑山雪山其土諸山。
皆以諸寶雜合而成猶如須彌。
于彼佛土天上天下適等無異。
舍於世業以法為土則無王者,唯以如來普賢至真而為法王。
又其土法不用文辭告誨諸菩薩也。
欲谘受經往詣佛所。
觀之無厭不以為惓。
所以者何。
其心欣然應時逮得佛心定意。
尋則近至無所從生法忍。
由是之故其土号曰不旬也。
何謂得佛心定意。
不以色相不以種好。
亦複不以本宿行故而緻是德。
亦不悕望作是緻是。
所以者何。
不念過去當來之者,亦複不念今現在世。
亦不由從五陰六衰而緻之也。
何謂為五。
其五陰者謂思六根。
其六根者謂眼耳鼻口身意所别。
其六衰者知色聲香味細滑法。
不用見聞心意識此衆業之所緻也。
不以巧僞生滅之所緻也。
無等無邪亦不造意無所悕望。
亦非以是亦非不是之所緻也。
亦不從一二三之所緻也。
不因心意識。
亦不以曉内外衆念妄想是非之事而緻之也。
亦不色痛想行識之所由緻。
亦不用戒定意慧解度知見。
十力不護四無所畏諸佛之法。
不可以意想知之。
不用見聞故之所緻。
不以想相亦無我想。
不以五陰六衰生滅之處。
亦無所住亦無不祝無色痛想行識之處。
亦不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軟心法之所緻也。
亦不得處。
所以者何。
不可以目而見衆相。
不可想處見不可見。
不起不滅其不終者則不有始。
斯住處者因緣所為乃緻於是。
消除歸滅塵勞之穢。
所以者何。
用愛欲故。
故曰當滅。
由斯之故斷於因緣。
用吾我故以是當滅。
其淨鹹明不增不減。
亦複不念是安是苦。
作是計者不離於欲。
亦不用念而以為煩。
諸想本脫故行備悉。
已能備悉達如無身。
色何可得無有痛者,何從有癢。
常住如法。
若不想道則非俗業。
設無所聞何從有識。
無所見者亦無所得。
無所得者可謂脫矣。
亦複不得意念普思心所惟法。
亦不赍持無所生矣不睹來者不見往生。
本不可得猶如諸法皆等無異。
譬如有人上向瞻空。
其目所睹不能别知何所是空。
何非虛空。
佛意如是,菩薩得佛心定意時。
知諸佛法。
衆相種好悉具足成道慧備悉。
如來所宣。
諸菩薩等皆能解暢,則尋啟受諷誦通利。
普能周備曉諸佛法。
佛告舍利弗。
普賢如來。
其所頒宣初無二言:何謂為二。
一不講著。
二不說斷。
悉修平等無有適莫。
何謂為無。
未曾有念從人谘受。
亦不自念己有所知。
斯諸菩薩適見佛已,辄則具足六度無極。
佛言:雲何具足。
舍衆色想無所悕望。
是則具足施度無極。
不想佛身達之本無,則已備悉戒度無極。
所以者何。
不自想故以得成就三十二相。
計於諸法假有号耳。
相無有盡住是不起。
是故名曰忍度無極。
一切諸法普不可見亦無所聞。
所以者何。
菩薩大士。
見善不悅見惡不慼心無適莫。
是故名曰進度無極。
心不想念。
不可想者而寂恬怕。
是故名曰寂度無極。
解色相空。
不以此相而懷自大。
是故名曰智度無極。
佛言:其諸菩薩在彼土者,因便具足六度無極。
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遍察十方諸佛國土。
衆菩薩學少有能逮不旬刹土普賢所誨諸菩薩者,
舍利弗謂阿差末菩薩。
快哉仁者,彼之佛土諸菩薩衆功勳難量。
阿差末尋問舍利弗。
賢者欲見不旬國土普賢如來乎。
舍利弗報。
唯欲見之。
及衆會者皆當被蒙鹹荷福慶功德轉增。
時阿差末即於座上。
三昧正受而現神足。
所入三昧其号名曰遍見諸佛土。
使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