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善男子,雲何是善回外道諸見方便。
謂若菩薩於左啰迦波哩沒羅惹迦尼乾陀等諸外道處。
作諸化事。
使其調伏為欲成熟。
彼因緣故。
菩薩作是思惟。
此等外道我慢貢高。
我今不應先行師教。
要先恭事現為弟子。
然後使其調伏。
於彼法中而求出家。
如其所行策勤修學。
随諸外道種種法式。
多聞苦行鹹悉究盡而複過勝。
彼衆推許有所言說悉皆聽受。
如奉師尊不相違戾。
由得親近諸外道故。
乃呵毀言:諸仁者,汝此所修非出離道。
亦非離欲。
又非寂滅。
由是漸能使彼調伏。
而令安住如來法中。
文複於彼具五神通諸外道所學修梵行。
随其所修而複勤行。
令得彼法随能成辦。
外道所修禅定之法。
即能勝過彼諸外道。
勤勇進修難行之行。
於外道中智者共許。
菩薩知其根成熟時。
於其所修禅定之法。
乃呵毀言:諸仁者,汝修定法非出離道。
亦非離欲。
又非寂滅由是漸次使令安住如來法中。
是為菩薩善回外道諸見方便。
雲何是善回五塵境界方便。
謂若菩薩或見有人極多貪愛。
菩薩不以别異方便。
但随所樂而為調伏。
乃以神力化現女身。
端正殊妙勝諸女人。
是人見已極生貪著。
時化女身於刹那間。
變成死屍爛壞臭穢。
彼貪愛人見即驚怖。
乃生厭患逼惱其心。
作如是言:雲何速能離此臭穢。
爾時菩薩即住其前如應說法。
彼貪染人随得離欲。
是為菩薩善回五塵境界方便。
雲何是善除疑悔方便。
謂若菩薩或見有人造五無間業。
或諸不善業。
即詣其所而語之言:汝今何故愁不悅意。
是人答言:善男子,我造五無間業。
以是緣故愁不悅意。
将非我於長夜之中。
無有利樂極大苦惱。
菩薩乃為其人說戒忏悔。
又複如應說甚深法。
是人未能舍疑悔心。
菩薩即現神通適其心念使令生信。
是人即時於菩薩所。
乃起信心清淨歡喜。
由喜心故堪任受法。
菩薩引之令入正道。
於其人前。
化現父母而加殺害。
謂其人言:我今與汝同造斯罪勿生疑悔。
作是語已複現神通。
是人念言:菩薩具有神通智慧猶害父母。
況複我邪。
爾時乃為是人說種種法。
使其罪業而得輕微猶如蚊翅。
是為菩薩善除疑悔方便。
雲何是善知救度有情方便。
謂若菩薩或見有人堪任受法。
然以是人造極惡業。
菩薩為欲度斯等故随應化現。
若以王身得度者,即現王身。
若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
若以刹帝利婆羅門庶民等身得度者,即現刹帝利婆羅門庶民等身。
若以天身得度者,即現天身。
若以金剛力士身得度者,即現金剛力士身。
若以柔善可愛之身得度者,即現彼身。
若以恐畏絷縛鞭打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
若複有人。
欲造五無間業。
或有人欲於菩薩所生觸堯者,菩薩乃以種種方便悉令禁止。
或置之異方使其不造無間業等。
後於其前作諸化現。
乃至或現地獄等相。
又複諸有未得神通菩薩壽量色相。
菩薩悉知。
又諸有情欲成欲壞。
菩薩起大悲心悉能思念。
此有情欲壞。
此有情已壞。
菩薩一心如實了知。
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菩薩起厭離心作是思惟。
若一有情造惡業已,将堕阿鼻大地獄中。
彼之定業。
我複無異方便能為救拔。
我甯代受地獄之苦。
乃至彼一有情安住無馀依涅槃界中。
是為菩薩善知救度有情方便。
雲何是善知有情濟命方便。
謂若菩薩或見有情無所堪任。
複無力能不識正法。
但貪飲食衣服而無馀求。
菩薩乃為斯等。
顯示書算伎術種種事業。
如是善者悉令學習随有所得使其濟命。
是為菩薩善知有情濟命方便。
雲何是善受供養方便。
謂若菩薩或得寶聚如須彌山菩薩亦受。
或得諸馀微毫之物菩薩亦受。
何以故?菩薩作是思惟。
世間有情慳貪谄曲。
以是緣故如水中魚。
而常出沒生死大海。
菩薩深愍斯等有情。
使令長夜利益安樂。
是故受已不攝於己不起貪心。
周給於馀一切有情。
而複施作佛法僧事。
諸貧苦者遍行拯濟令諸施主心生歡喜。
是為菩薩善受供養方便。
雲何是善回二乘令入大乘方便。
謂若菩薩或見二乘之人堪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器者,菩薩乃於聲聞緣覺乘中。
以其方便回轉彼心令住大乘。
乃至彼之徒衆亦令轉舍二乘之心。
是為菩薩善回二乘令入大乘方便。
雲何是善知示教利喜方便。
謂若菩薩未發菩提心者,使令發心。
若雖已發心而懈怠懶惰。
以少戒行為喜足者,當為策勤進修諸行。
若於戒學有少缺壞。
以是緣故生障礙心。
不起清淨歡喜心者,菩薩如應為說法要。
以善方便使令發起清淨之心。
是為菩薩善知示教利喜方便。
雲何是善知供養承事如來方便。
謂若出家菩薩。
得少财利而生喜足。
唯求法利獨止一處寂靜而住。
作是思惟。
我今何故不起想念供養如來。
即時運心想以種種供養諸佛。
随想念時便能圓滿六波羅蜜多。
雲何觀想能具六波羅蜜多。
謂若想作供養事時。
即具布施波羅蜜多。
若於供養法中。
令一切有情起所緣善心。
即具持戒波羅蜜多。
若於供養法中。
發生歡喜愛樂之心。
即具忍辱波羅蜜多。
若於供養法中心不懈退。
即具精進波羅蜜多。
若於供養法中寂住其心。
即具禅定波羅蜜多。
若於供養法中莊嚴衆行。
即具般若波羅蜜多。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