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淨命。
何等為十。
一者遠離谄求利養。
二者遠離為利養故矯現其相。
三者遠離為利養故虛言激誘。
四者遠離惡求利養。
五者遠離非法利養。
六者遠離不淨利養。
七者不耽著利養。
八者不染愛利養。
九者不為利養故心生熱惱。
十者得如法利養而生喜足。
善男子,雲何是菩薩善能遠離谄求利養。
謂若菩薩不以利養因緣故而身語心行於谄曲。
身不行谄者,菩薩若見施主及助施者,而不故意策發威儀。
徐緩安詳舉足進步端審前視。
或複起於厭惡而視。
或作寂住無發悟視。
此即名為身不行谄。
語不行谄者,菩薩不以利養因緣故發徐緩語。
及柔軟語。
愛樂之語。
或随順語。
此即名為語不行谄。
心不行谄者,菩薩若見施主及助施者,以其利養召命之時,而不語現少欲心起貪愛内懷熱惱。
此即名為心不行谄。
如是等名為菩薩善能遠離谄求利養。
雲何是善能遠離為利養故矯現其相。
謂若菩薩雖為衣服應器病緣醫藥。
及馀資具之所逼迫。
以虛矯故。
終不發言求彼施主及助施者,是為菩薩善能遠離為利養故矯現其相。
雲何是善能遠離為利養故虛言激誘。
謂若菩薩或見施主及助施者不發是言:某甲施主持如是物惠施於我。
而彼以我持戒多聞少欲知足。
是故以種種物而特見施我。
亦為其起悲愍心作饒益事。
攝受於彼而乃受之。
是為菩薩善能遠離為利養故虛言激誘。
雲何是善能遠離惡求利養。
謂若菩薩不為求利養故身心行惡。
身行惡者,所謂往來馳走奔競。
曆諸艱苦破毀淨戒。
心行惡者,為利養故見馀同梵行者得利養已,而於彼所生損害心。
是為菩薩善能遠離惡求利養。
雲何是善能遠離非法利養。
謂若菩薩不以鬥秤而行欺诳。
他所委信亦不侵取。
複無奸惡積蓄财利。
是為菩薩善能遠離非法利養。
雲何是善能遠離不淨利養。
謂若菩薩於利養中。
若窣睹波物若法若僧所有諸物不與不許。
菩薩知已悉不受之。
是為菩薩善能遠離不淨利養。
雲何是不耽著利養。
謂若菩薩雖得利養。
不為自己之所攝屬。
亦不自謂我所富足。
複無積聚。
時能普施諸馀沙門婆羅門等。
及父母親屬朋友知識。
或複以時己所受用。
是為菩薩不耽著利養。
雲何是不染愛利養。
謂若菩薩雖所受用不生種種染愛之心。
是為菩薩不染愛利養。
雲何是不為利養故心生熱惱。
謂若菩薩或於不得利養之時心不生苦亦無熱惱。
而複於彼施主及助施者,不起嫌惡棄舍之心。
是為菩薩不為利養故心生熱惱。
雲何是得如法利養而生喜足。
謂若菩薩或随僧次得其如法利養之時,如來許可。
諸菩薩衆複不呵責。
聖賢稱贊。
同梵行者亦不譏毀。
如是受已生喜足心。
是為菩薩得如法利養而生喜足。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淨命。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心無懈倦。
何等為十。
一者為利諸有情故。
久處生死而無懈倦。
二者為利諸有情故受生死苦而無懈倦。
三者為諸有情作利益故而無懈倦。
四者施作有情諸善事業而無懈倦。
五者為於有情諸所作事而無懈倦。
六者為求聲聞乘人。
說彼道法而無懈倦。
七者不於聲聞人前言不信彼法。
八者成辦菩提分法而無懈倦。
九者圓滿菩提資糧而無懈倦。
十者不取證涅槃不起趣向涅槃意樂。
菩薩以是緣故。
即能趣向菩提。
漸近菩提取證菩提。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心無懈倦。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行一切如來教敕。
何等為十。
一者勤修不放逸行。
離諸放逸故。
二者具善律儀。
身不行惡故。
三者具善律儀。
語不行惡故。
四者具善律儀。
意不行惡故。
五者恐畏他世。
盡斷諸惡故。
六者說如理語。
離非理語故。
七者宣正法語。
離非法語故。
八者離不善業。
修善業故。
九者常於如來教中不說過惡。
離諸煩惱穢惡毒故。
十者随順守護如來正法。
防禦一切不善法故。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行一切如來教敕。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面相熙怡離諸颦躄。
何等為十。
一者諸根勝妙。
二者諸根清淨。
三者諸根無缺。
四者諸根無垢。
五者諸根潔白。
六者遠離瞋恚。
七者遠離随眠。
八者遠離纏縛。
九者遠離結恨十者遠離忿怒。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面相熙怡離諸颦躄。
爾時除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