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顯發宣四事業。
志無所畏以十六事。
興己辯慧。
随所可樂摧折大難。
而告魔曰:且止波旬。
用為興發如斯色像無益之事。
而懷瞋毒。
還自危身長夜不安。
所以者何。
波旬。
今日發心欲壞菩薩。
菩薩弘仁。
以大勇猛無盡大哀。
懷無極慈降伏惡逆。
欲亂菩薩。
菩薩本淨消除垢濁羸劣閡心弊惡之塵。
今日波旬。
反成菩薩。
欲以螢火越日月光明。
菩薩已免無限之底。
演大柔和深妙道味甘露正覺。
諸小蟲獸欲驚師子。
魔今欲躄大無極樹以使摧折拔其根本。
以牛迹水欲比大海。
反長怨賊。
無益之城起兇敵心。
今日魔王。
當與度怨。
言談說事橫興反禍。
惡鬼為倫。
當蠲迷惑取道伴黨。
令至平等而無殊特。
棄非法王自歸聖道嚴淨微妙。
生無上慧仁義法味。
舍衆邪曲令心質樸。
今日波旬。
心當惟念。
過大曠野最後究竟盡生死源。
而反馳騁入大海中。
當乘大舟度終始流。
今遇習學。
值被劫燒并災樹木衆雜藥草。
莫複毀壞大金剛術。
當歸大道然後得佛度脫十方衆生人物。
密迹力士謂寂意。
於時諸天歎詠佛德巍危如是而無比像。
其魔波旬。
以得歎佛聞是十六事。
好樂所慕心存大猷。
於是密迹力士謂寂意菩薩。
菩薩自念。
吾不可計劫功勳普著。
因行成就從無央數百千億垓。
積功累德。
皆是宿本世世本法。
每生自克愍念衆生三界之厄。
故行柔軟平正鮮明。
緻清淨業。
誰敢毀壞獨地證明。
於時菩薩。
從袈裟裡出紫磨金色手。
普摩己身不舍大哀。
志性調和欲度衆生。
常行安徐。
舉其右手向十方界。
自見諸佛適至乎地。
三千大千世界六反振動。
有自然音。
其音宣徹十方佛土。
其魔波旬聞斯音聲。
及魔官屬在虛空中。
亦聞斯音響。
鹹共自責。
饑虛禁戒樂乎勤修。
又時大聖加施無畏。
愍傷衆生。
應時八十垓魔及鬼神伏向菩薩。
自然躄地心自歸命。
唯見擁護諸在衆中。
與魔眷屬破壞亡去。
自然迷惑不知所湊。
所以菩薩演大光明。
愍哀斯等各離恐畏。
皆歸天宮。
以是之故。
菩薩大士現降魔王及衆官屬八十億垓鬼神。
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九十二億載人以仁和心立不退轉。
八萬四千諸天子等。
宿殖德本。
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密迹力士謂寂意曰:以是比像所降衆魔。
諸天世人不可稱載受化得濟。
其諸天人追魔波旬。
若人以見菩薩所行。
或見坐於寶淨蓮花師子之床。
或見在地。
或在虛空師子座上。
或複見在貝多樹下。
或見在忉利天上晝夜樹下。
或以見在衆寶樹下。
或複普見一切諸人七尺諸佛樹下。
或諸天見坐佛樹下處在師子半仞座上。
或在七仞。
或複十裡。
或二十裡。
或四十裡。
或諸天人悉見八萬四千由旬佛樹下座。
或複現在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床。
如是寂意。
諸菩薩不可稱計境界難限。
諸菩薩衆由是道場歸乎殊特。
菩薩所行有若幹種歡樂之業。
八百千行。
菩薩所現不同。
各從本性而開化之。
發賢聖意成最正覺至一切智。
随時音響而班宣法。
供所當奉。
菩薩於彼以若幹品。
其所谘嗟。
皆是菩薩本宿所行。
菩薩所因勸樂示義。
鹹來谘嗟而供養之。
雖爾菩薩心無所著。
無有魔難以舍衆害。
普逮一切諸佛道法。
須臾一時發心之頃。
等行智慧悉當知此。
逮緻佛道為最正覺。
以達一切逮最正覺。
住在一切十方世界。
見不可計無限如來。
授其右掌盡問佛道。
又谘永安道德之源。
道慧微妙無有患厭。
講論至道慧得自在。
宣布平等入無邪業。
分别示衆無央數行。
剖判三寶使不斷絕。
敷演大哀。
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入于豪勢無窮之業。
若有衆生諸根淳熟。
悉能了是菩薩所行。
若諸根亂不知所趣。
菩薩適成如來道法。
夙夜七日悉存法樂。
觀佛道樹不以為厭。
目未曾旬。
百千億天來歎供養。
百千玉案貢上甘膳。
鹹發無上正真道意。
睹見如來威儀禮節。
已成佛道如來至真。
時四天王各往執缽奉上如來。
如斯刹土一四方域。
三千大千世界為中國土。
大千國土各有百億。
諸四方域四百億四大天王,皆各執缽往授如來。
如來悉受。
佛顯威神。
使諸天王各不相見。
各自心念。
佛受我缽當以飯食。
以此忻喜心中坦然。
鹹發無上至真道心。
至不退轉。
佛以成道。
提謂波利五百賈客。
佛欲度之。
現車馬頓。
賈客伴黨及馀而不自在。
怪之所以。
天於虛空告言:佛興在世可往供養。
聞之忻然。
各上蜜糗醍醐。
八萬四千諸天子衆。
亦貢供膳。
如來受之。
其本宿世曾建至願。
如來成道。
我等第一進奉供膳。
欲遂本願。
各不相見不知所在。
一一各念。
獨供養佛馀無進者,以是忻預逮不退轉。
然後當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度衆危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