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百一十四(释道龚译)

首頁
    △寶梁聚會第四十四阿蘭若比丘品第五 爾時摩诃迦葉白佛言:世尊,若有比丘自言阿蘭若比丘。

    世尊,齊幾所名阿蘭若比丘。

    齊幾所名乞食比丘。

    齊幾所名畜糞掃衣比丘。

    齊幾所名樹下比丘。

    齊幾所名冢間比丘。

    齊幾所名露處比丘。

    佛告迦葉。

    阿蘭若比丘。

    必樂阿蘭若處。

    住阿蘭若處。

    迦葉。

    若阿蘭若處。

    所謂無大聲。

    無衆鬧聲。

    離獐鹿虎狼及諸飛鳥。

    遠諸賊盜及牧牛羊者,順沙門行處如是阿蘭若處。

    應於中修行。

    彼比丘若欲至阿蘭若處。

    應當思惟八法。

    何等八。

    一者我當舍身。

    二者應當舍命。

    三者當舍利養。

    四者離於一切所愛樂處。

    五者於山間死當如鹿死。

    六者阿蘭若處當受阿蘭若行。

    七者當以法自活。

    八者非以煩惱自活。

    迦葉。

    是名八法。

    阿蘭若比丘所應思惟。

    思惟已當至阿蘭若處。

    迦葉。

    阿蘭若比丘至阿蘭若處已,行阿蘭若法。

    以八行行慈。

    於一切衆生生慈心。

    何等八。

    一者以慈利益。

    二者以慈樂。

    三者無恚慈。

    四者正慈。

    五者無異慈。

    六者順慈。

    七者觀一切法慈。

    八者淨如虛空慈。

    迦葉。

    以如是八行於諸衆生生慈心。

    迦葉。

    阿蘭若比丘至阿蘭若處已,應如是思惟。

    我雖至遠處獨無伴侶。

    若我行善若行不善無人教呵。

    複作是念。

    此有諸天龍鬼神諸佛世尊,知我專心彼為我證。

    我今在此行阿蘭若法。

    我不善心不得自在。

    若我至此極遠之處。

    獨無伴侶無親近者無我所有。

    我今當覺欲覺恚覺惱覺馀不善法。

    亦應當覺。

    我今不應不異於樂衆者,亦不應不異近聚落人。

    若如是不異。

    我即為诳諸天龍鬼神已,諸佛見我亦不歡悅。

    我今若如阿蘭若法,則諸天龍鬼神不見呵責。

    諸佛見我即亦歡悅。

    迦葉。

    阿蘭若比丘。

    住阿蘭若處行阿蘭若法。

    一心堅持解脫禁戒。

    善護戒衆淨身口意。

    無谀谄行淨於正命。

    心向諸定如所聞法。

    應憶念之勤正思惟。

    趣向離欲寂滅涅槃。

    畏於生死觀五陰如怨家。

    觀四大如毒蛇。

    觀六入如空聚。

    善知方便。

    觀十二因緣離斷常見。

    觀無衆生無我無人無命。

    解法空相行於無相。

    漸損所作而行無作。

    心常驚畏於三界行。

    常勤修行如救頭然。

    常行精進終不退轉觀身實相。

    應生如是心觀如是法。

    當知苦本。

    斷一切集。

    證於滅荊勤修於道。

    行於慈心安住四念處離不善法入善法門。

    安住四正勤。

    入四如意足。

    護五善根。

    於五力中而得自在。

    覺七菩提分。

    勤行八聖善道分。

    受持禅定。

    以慧分别諸法之相。

    迦葉。

    說如是法以嚴飾。

    阿蘭若比丘。

    作是嚴飾已住於山林。

    初夜後夜勤修諸行不應睡眠。

    常念欲得出世之法。

    迦葉。

    阿蘭若比丘。

    凡所住處常修行道。

    不自嚴身及諸衣服。

    拾乾枯草以用敷坐自用坐具。

    離常住僧及招提僧物。

    於阿蘭若處。

    衣服知足趣得覆身。

    為行聖道故。

    迦葉。

    阿蘭若比丘。

    若為乞食至城邑聚落。

    應作是念。

    我從阿蘭若處至是城邑聚落。

    若得食若不得心無憂喜。

    若不得食者,應生喜心念宿業報。

    我今當勤修習福業。

    又念如來乞食亦不得。

    彼阿蘭若比丘。

    入於城邑聚落乞食。

    應以法莊嚴。

    法莊嚴已然後乞食。

    雲何法莊嚴。

    若見適意色不應染著。

    見不適意色亦不生瞋。

    若聞適意聲不適意聲。

    若嗅適意香不適意香。

    適意味不適意味。

    適意觸不適意觸。

    適意法不適意法。

    心無染著亦不生瞋。

    攝護根門谛視一尋調伏其心。

    本所思法不令離心。

    不以食污心而行乞食。

    應次第乞食。

    若得食處不應生著。

    不得食處不應生瞋。

    若至十家若過十家。

    不得食者不應生憂。

    應作是心。

    此諸長者及婆羅門。

    多有諸緣不與我食。

    又此長者諸婆羅門。

    乃至未曾生心念我況與我食。

    迦葉。

    阿蘭若比丘。

    若能如是於乞食中不生驚畏。

    迦葉。

    阿蘭若比丘乞食時。

    若見衆生若男若女。

    若童男童女乃至畜生。

    應於是中生慈悲心。

    我行如是精進。

    作如是願。

    若衆生見我及與我食者皆生天上。

    迦葉。

    阿蘭若比丘。

    若得粗食若得細食。

    受是食已應觀四方。

    此村邑中誰貧窮者,當減此食以施與之。

    若見貧人所可乞食即分半與。

    若不見貧者應生是心。

    我眼所不見衆生。

    我所得食於中好者願施與之。

    我為施主彼為受者,迦葉。

    阿蘭若比丘乞食。

    得受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