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下。
供過去佛殖衆德本。
威神難量。
發無上正真之道心。
逮不退轉。
在城中央立一屋宅。
廣長高大。
長廣各六百四十裡。
以七寶立七重牆壁欄楯。
七重交道。
七重寶幔。
七重七重深塹。
其宅裡内有四大果園生若幹華。
一名妙華。
二名功勳阿。
三名山河。
四名春安。
有池水滿。
廣長各二十裡。
皆以衆寶而作欄楯。
紫金為池紫金琉璃以為底沙。
滿八味水合生寶華。
凫雁鴛鴦異類之鳥遊戲其中。
一浴池名施财。
二名上窟。
三名上香。
四名妙禦。
中宮采女七萬六千。
如天玉女。
各有好相端正殊好非世之有。
其王正後玉女寶及諸采女。
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王有千子。
具足勇猛與衆殊異端正超絕。
二十八相嚴飾其身。
志性仁和。
亦俱同心發大道意。
爾時其佛遊在清淨大國。
其王勇郡。
供養無量勳寶罽淨王如來。
具足億歲。
諸菩薩衆聲聞等。
衣被飲食床卧醫藥一切所安。
園觀浴池屋宅講堂。
房室精舍高台樓閣。
一一比丘。
與二侍使給所當得。
其王諸子。
志性安和無放逸行。
常以至心供奉如來聽受經典。
不樂愛欲戲笑邪業。
以無放逸聽受經典不以生心。
不久即逮興五神通。
以得神通踴在虛空,猶如雁王飛行自在無所罣礙。
從其一觀複至一觀。
從縣至縣從國遊國。
從一天下至一天下普行遊觀。
以是要偈為大衆說。
諸佛興出世,玄遠甚難值。
人生在世間,亦甚難得遇。
諸人鹹同志,俱信樂聽經。
於億百千劫,甚複不可遭。
今人中之雄,以出于世間。
欲令寂然定,故說經法義。
從安住世尊,谘受教訓誨。
求于大聖明,奉啟佛至言:
以聽受經法,棄捐于惡趣。
以逮聞正法,得坐極安處。
以逮聞正法,消除衆塵勞。
因其聽受慧,得緻正真法。
彼時布宣訓,而演是甘香。
緣其斯瑞應,地六反震動。
普布告天人,諸天舉歎曰:即時雨天華,其華若幹種。
衆生皆來集,不可稱計數。
最勝之開化,皆入于道法。
前稽首足下,禮於天人尊。
皆俱以叉手,恭恪而住立。
其最勝聖師,是逮得是心。
随時順義理,而為說經法。
斯等之伴侶,得聞安住法。
三十六億俱,悉發大道心。
其三百億衆,具足不減一。
皆以得清淨,極上之法眼。
其心以厭患,於俗之家業。
悉共在彼世,棄家行學道。
諸人無數衆,億載兆垓人。
鹹啟受經戒,皆作清信士。
以逮聞經法,稽首佛足下。
各各前辭别,悉自還歸家。
佛告寂意。
爾時王太子并共父王。
以栴檀造立樓閣。
廣長清淨好校飾之。
作諸窗牖以衆寶成。
以牛頭栴檀香一升燒氣遍天下皆有美香。
以是栴檀造立樓閣。
廣長高大高四百裡莊嚴校飾。
威神顯現巍巍無量。
正四方好四角四柱。
所作平正安不傾斜。
其王勇郡。
因欲往到無量勳寶罽淨王如來所。
奉視稽首谘問聽受經典。
勸王眷屬。
人命難得佛興難值。
億載時有經道難聞。
宜往奉視谘受經典。
王及太子夫人采女。
大臣百官人民大校皆入校露高台樓閣。
坐於百千嚴飾寶床。
以衆華香雜香衣服寶蓋幢幡鼓諸妓樂。
以恭恪心奉事尊敬。
寶珠挍露高台樓閣。
以貢上之。
一切同心仁和之意。
上在虛空猶鳳凰王。
與諸衆俱無所罣礙。
飛行浮疾往詣佛所。
其寶挍露高台樓閣以到大會。
前詣佛所。
斯寶挍露高台樓閣。
繞佛七匝還住一面。
王及大衆各下以出。
前禮佛足及禮聖衆。
繞佛七匝因在前祝白世尊曰:久服聖音國有多事。
不尋奉現慚愧無顔。
饑虛之情今日乃果。
時佛大聖。
見王真心宮人眷屬故來聽法,則以随觀。
從其心本。
應病與藥頒宣經法。
佛告大王。
志建大乘有四事法。
所遊殊特不違大道。
何謂為四。
若學大乘笃信重人。
所遊殊特不違道意。
何謂為信。
若以喜樂奉諸賢聖。
所不當造終不行之。
大王恭敬則學大乘。
所遊殊特不違大道。
若謙恪聽於賢聖經。
至心入耳聞則受持以不自大。
學于大乘所遊殊特不違大道。
以不自大觀見衆聖。
稽首作禮一心歸命。
若尊精進學于大乘。
所遊殊特不違大道。
以用精進輕身口心。
舉動便宜行以越度於一切行。
是為四事。
佛告王曰:複有四事。
見無放逸。
所見擁護。
何謂為四。
将護諸根見愛欲難。
曉一切受想。
知無常。
因法得生命根第一。
是為四事。
菩薩有四事。
名曰法王。
何謂為四。
一曰不舍道心。
二曰亦複勸化他人發意。
三曰以諸德本勸助道心。
所可聞者意廣無極。
四曰一切釋梵及四天王其諸聲聞并緣覺地。
至于無極無壞弘廣無窮之業。
是為四事。
是故大王。
當行無放逸常修笃信。
好喜無量道法之義常受正法。
以法之樂而以自娛。
若以精進求于道法。
大王所行不貪境界。
所以者何。
大王當解。
貪欲無厭猶飲鹹水。
其見賢聖智慧之明乃知限節。
人命甚短安少苦多。
生無不終當就後世。
常畏将來心不可保。
今日大王所供養佛。
因是德本。
以有四事具足勸助。
何謂為四。
世世财富不可限量。
功德福報不可盡極。
聖明之慧而無涯底。
辯才之智悉無窮荊是為四。
複有四事而當勸助。
何謂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