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寶所被遠矣。
夫神理想一寂,感而後通,緣應中夏,始自漢代。
昔劉向校書,已見佛經。
故知成帝之前,法典久至矣。
逮孝明感夢,張骞遠使,西于月支寫經《四十二章》,韬藏蘭台,帝王所櫻于是妙像麗于城,金刹曜乎京洛,慧教發揮,震照區寓矣。
竊尋兩漢之季,世構亂離,西京蕩覆,墳典皆散,東都播遷,載籍多亡。
子政所睹,其文雖沒,而顯宗所寫,厥篇猶存。
東流初法,于斯有徵。
佑檢閱三藏,訪核遺源,古經現在,莫先于《四十二章》;傳譯所始,靡逾于張骞之使。
洎章、和以降,經出蓋阙。
良由梵文雖至,緣運或殊,有譯乃傳,無譯則隐,苟非其人,道不虛行也。
迩及桓、靈,經來稍廣。
安清、朔佛之俦,支谶、嚴調之屬,翻譯轉梵,萬裡一契,離文合義,炳煥相接矣。
法輪屆心,莫或條叙。
爰自安公,始述各錄,铨品譯才,标列負月。
妙典可徵,實賴伊人。
敢以末學,響附前規,率其管見,接為新錄。
兼廣訪别目,括正異同,追讨支、竺,時獲異經。
《安錄》所記,則為未盡,今悉更苞舉,以備錄體。
發源有漢,迄于大梁,運曆六代,歲漸五百,梵文證經四百有十九部,華戎傳譯八十有五人,魚貫名第,略為備矣。
或同是一經,而先後異出,新舊舛駁,卷數參差,皆别立章條,使無疑亂。
至于律藏初啟,則詳書本源,審核人代,列于上錄。
若經存譯亡,則編于下卷。
将使傳法之緣有孚,聞道之心無惑。
敬贻來世,庶在不墜焉。
新集撰出經律論錄第一新集條解異出經錄第二
新集表序四部律錄第三(阙)
○新集撰出經律論錄第一
《四十二章經》一卷(《舊錄》雲,《孝明皇帝四十二章》。
安法師所撰錄阙此經。
)
右一部,凡一卷。
漢孝明帝夢見金人,诏遣使者張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到西域,始于月支國遇沙門竺摩騰,譯寫此經還洛陽,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中。
其經今傳于世。
《安般守意經》一卷(《安錄》雲,《小安般經》。
)《陰持入經》一卷《百六十品經》一卷(《舊錄》雲,《增一阿含百六十章》。
)《大十二門經》一卷
《小十二門經》一卷
《大道地經》二卷(安公雲,《大道地經》者,《修行經》抄也。
外國所抄。
)《人本欲生經》一卷《道意發行經》二卷(今阙此經。
)
《阿毗昙五法經》一卷(《舊錄》雲,《阿毗昙五法行經》。
)
《七法經》一卷(《舊錄》雲,《阿毗昙七法行經》。
或雲《七法行》,今阙此經。
)《五法經》一卷《十報經》二卷(《舊錄》雲,《長阿含十報法》。
)
《普法義經》一卷(一名《具法行》。
《具法行》作“舍利弗”,《普法義》作“舍利曰”。
馀并同。
)
《義決律》一卷(或雲《義決律法行經》。
安公雲,此上二經出《長阿含》。
今阙。
)《漏分布經》一卷《四谛經》一卷(安公雲,上二經出《長阿含》。
)
《七處三觀經》二卷《九橫經》一卷《八正道經》一卷(安公雲,上三經出《雜阿含》中。
)
雜經四十四篇二卷(安公雲,出《增一阿含》。
既不标名,未詳何經。
今阙。
)《五十校計經》二卷(或雲《明度五十校計經》。
)《大安般經》一卷
《思惟經》一卷(或雲《思惟略要法》。
)《十二因緣經》一卷《五陰喻經》一卷(《舊錄》雲,《五陰譬喻經》。
)《轉法輪經》一卷(或雲《法輪轉經》。
)
《流攝經》一卷(《舊錄》雲,《一切流攝經》,或雲《一切流攝守經》。
)《是法非法經》一卷《法受塵經》一卷
《十四意經》一卷(《舊錄》雲,《菩薩十四意經》。
今阙此經。
)《本相猗緻經》一卷(安公雲,出《中阿含》也。
)
《阿含中解》一卷(或雲《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或雲《斷十二因緣經》。
《舊錄》雲,《安侯口解》。
凡有四名,同一本。
)《阿毗昙九十八結經》一卷(今阙)。
《禅行法想經》一卷《難提迦羅越經》一卷(今阙。
)
右三十四部,凡四十卷。
漢桓帝時,安息國沙門安世高所譯出。
其《四谛》、《口解》、《十四意》、《九十八結》,安公雲,似世高撰也。
《道行經》一卷(安公雲,《道行品經》者,《般若》抄也,外國高明者所撰。
安公為之序注。
)
右一部,凡一卷。
漢桓帝時,天竺沙門竺朔佛赍胡本至中夏。
到靈帝時,于洛陽譯出。
《般若道行品經》十卷(或雲《摩诃般若波較蜜經》。
或八卷,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出。
)《首楞嚴經》二卷(中平二年十二月八日出。
今阙。
)
《般舟三昧經》一卷《舊錄》雲,《大般舟三昧經》。
光和二年十月初八日出。
)
《伅真陀羅經》二卷(《舊錄》雲,《屯真陀羅王經》。
《别錄》所載,《安錄》無。
今阙。
)方等部《古品曰遺日說般若經》一卷(今阙。
)《光明三昧經》一卷(出《别錄》,《安錄》無。
)
《阿阇世王經》二卷(安公雲,出《長阿含》。
《舊錄》,《阿閦贳經》。
)
《寶積經》一卷(安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