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能開物;無事而不适,故能成務。
成務者,即萬有而自彼;開物者,使天下兼忘我也。
彼我雙廢者,守于唯守也。
故《修行經》以斯二法而成寂。
得斯寂者,舉足而大千震,揮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鐵圍飛,微噓而須彌舞。
斯皆乘四禅之妙止,禦六息之大辯者也。
夫執寂以禦有,崇本以動末,有何難也!安般居十念之一,于五根則念根也。
故撰《法句》者,屬《唯念品》也。
昔漢氏之末,有安世高者,博聞稽古,特專阿毗昙學。
其所出經,禅數最悉,此經其所譯也。
茲乃趣道之要徑,何莫由斯道也!魏初康會為之注義。
義或隐而未顯者,安竊不自量。
敢因前人,為解其下,庶欲蚊翮以助随藍,霧潤以增巨壑也。
○安般守意經序第四△謝敷作
夫意也者,衆苦之萌基,背正之元本。
荒迷放蕩,浪逸無涯,若狂夫之無所麗;愛惡充心,耽昏無節,若夷狄之無君。
微矣哉,即之無像,尋之無朕,則毫末不足以喻其細;迅矣哉,偾蹻惚怳,旬匝宇宙,則奔電不足以比其速。
是以彈指之間九百六十轉,一日一夕十三億想。
念必向報,成生死載。
一身所種,滋蔓彌劫。
凡在三界倒見之徒,溺喪淵流,莫能自反。
正覺慈愍,開示慧路,防其終兇之源漸,塞其忿欲之微兆,為啟安般之要徑,泯生滅以冥寂。
申道品以養恬,建十慧以入微,絷九神之逸足,防七識之洪流,故曰守意也。
若乃制伏粗垢,拂刬漏結者,亦有望見貿樂之士,閉色聲于視聽,遏塵想以禅寂,乘靜泊之祯祥,納色天之嘉祚。
然正志荒于華樂,昔習沒于交逸,福田矜執而日零,毒根疊興而罪襲。
是以輪回五趣,億劫難拔,嬰羅欲網,有劇深牢。
由于無慧樂定,不惟道門,使其然也。
至于乘慧入禅,亦有三輩:或畏苦滅色,樂宿泥洹,志存自濟,不務兼利者,為無着乘。
或仰希妙相,仍有遣無,不建大悲,練盡緣縛者,則号緣覺。
菩薩者,深達有本,暢因緣無。
達本者有有自空,暢無者因緣常寂。
自空故不出有以入無,常寂故不盡緣以歸空。
住理而有非所縛,非縛故無無所脫。
苟厝心領要,觸有悟理者,則不假外以靜内,不因禅而成慧。
故曰阿惟越緻,不随四禅也。
若欲塵翳心,慧不常立者,乃假以安般,息其馳想,猶農夫之淨地,明鏡之瑩刬矣。
然則耘耨不以為地,地淨而種滋;瑩刬非以為鏡,鏡淨而照明。
故開士行禅,非為守寂,在遊心于玄冥矣。
肇自發心,悲盟弘普,秉權積德,忘期安衆。
衆雖濟而莫脫,将廢知而去筌矣。
是謂菩薩不滅想取證也。
此三乘雖同假禅靜,至于建志厥初,各有攸歸。
故學者宜恢心宏模,植載于始也。
漢之季世,有舍家開士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之太子也。
審榮辱之浮寄,齊死生乎一貫。
遂脫屣于萬乘,抱玄德而遊化,演道教以發蒙,表神變以諒之。
于時俊乂歸宗,釋華崇實者,若禽獸之從麟鳳,鱗介之赴虬蔡矣。
又博綜殊俗,善衆國音,傳授斯經,變為晉文。
其所譯出百馀萬言,探暢幽赜,淵玄難測。
此《安般》典,其文雖約,義關衆經,自淺至精,衆行具舉,學之先要,孰逾者乎!行者欲凝神反樸,道濟無外,而不循斯法者,何異刖夫之陟太山,無翅而圖升虛乎!釋迦如來妙慧足于曩劫,曆無數以潛化。
至于衆生運會,圓滿千成,而猶現行六年,以為教端者,誠以鎮一紛邪,莫尚茲也。
由是而觀,可不務欤!
敷染習沉冥,積罪曆劫,生與佛乖,弗睹神化。
雖以微祚,得禀遺典,而情想系蕪,道根未固。
仰欣聖軌,未一暫履,夕惕戰懼,惄焉如忄瞿。
是以誠心諷誦,以鐘識習,每遭明睿,辄咨凝滞。
然冥宗已遠,義訓小殊,乃采集英彥,戢而載焉。
雖粗聞大要,未悟者衆。
于是複率愚思,推檢諸數,尋求明證,遂相繼續,撰為注義。
并抄撮《大安般》、《修行》諸經事相應者,引而合之,或以隐顯相從,差簡搜尋之煩。
經道弘深,既非愚淺所能裁衷,又辭意鄙拙,萬不暢一,祇增理穢,敢雲足以闡融妙旨乎?實欲私記所識,以備遺忘而已耳。
傥有覽者,願亮不逮,正其愚謬焉。
○陰持入經序第五
陰持入者,世之深病也。
馳騁人心,變德成狂,耳聾口爽,耽醉榮寵,抱癡投冥,酸号三趣。
其為病也。
猶癞疾焉,入骨徹髓,良醫拱手;猶癫蹶焉,來則冥然,莫有所識。
大聖悼茲,痛心内發,忘身安,赴塗炭,含厚德,忍舞擊。
觀羅密于重雲,止綱網于八極,洪癡不得振其翼,巨愛不得逞其足。
采善心于毫芒,拔兇頑于虎口。
以大寂為至樂,五音不能聾其耳矣;以無為為滋味,五味不能爽其口矣。
曜形濁世,拯擢難計,陟降教終,潛淪無名。
諸無着等,尋各騰逝。
大弟子衆深懼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