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演义 第95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首頁
    響,火光沖天,鼓聲震地。

    魏兵齊出,把魏延、高翔圍在垓心。

    二人盡力沖突,不得脫身。

    忽聽得山坡後喊聲若雷,一彪軍殺入,乃是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徑奔列柳城來。

    比及奔到城下時,城邊早有一軍殺到,旗上大書“魏都督郭淮”字樣。

    原來郭淮與曹真商議,恐司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來取街亭;聞知司馬懿、張合成了此功,遂引兵徑襲列柳城。

    正遇三将,大殺一陣。

    蜀兵傷者極多。

    魏延恐陽平關有失,慌與王平、高翔望陽平關來。

     卻說郭淮收了軍馬,乃謂左右曰:“吾雖不得街亭,卻取了列柳城,亦是大功。

    ”引兵徑到城下叫門,隻見城上一聲炮響,旗幟皆豎。

    當頭一面大旗,上書“平西都督司馬懿”。

    懿撐起懸空闆,倚定護心木欄幹,大笑曰:“郭伯濟來何遲也?”淮大驚曰:“仲達神機,吾不及也!”遂入城,相見已畢。

    懿曰:“今街亭已失,諸葛亮必走。

    公可速與子丹星夜追之。

    ”郭淮從其言,出城而去。

    懿喚張合曰:“子丹、伯濟,恐吾全獲大勝,故來取此城池。

    吾非獨欲成功,乃僥幸而已。

    吾料魏延、王平、馬谡、高翔等輩,必先去據陽平關。

    吾若去取此關,諸葛亮必随後掩殺,中其計矣。

    兵法雲:‘歸師勿掩,窮寇莫追。

    ’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

    吾自引兵當斜谷之兵。

    若彼敗走,不可相拒,隻宜中途截住蜀兵,辎重可盡得也。

    ”張合受計,引兵一半去了。

    懿下令:“盡取斜谷,由西城而進。

    西城雖山僻小縣,乃蜀兵屯糧之所,又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總路。

    若得此城,三郡可複矣。

    ”于是司馬懿留申耽、申儀守列柳城,自領大軍望斜谷進發。

     卻說孔明自令馬谡等守街亭去後,猶豫不定。

    忽報王平使人送圖本至。

    孔明喚入,左右呈上圖本。

    孔明就文幾上拆開視之,拍案大驚曰:“馬谡無知,坑陷吾軍矣!”左右問曰:“丞相何故失驚?”孔明曰:“吾觀此圖本,失卻要路,占山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圍合,斷汲水道路,不須二日,軍自亂矣。

    若街亭有失,吾等安歸?”長史楊儀進曰:“某雖不才,願替馬幼常回。

    ”孔明将安營之法,一一分付與楊儀。

    正待要行,忽報馬到來,說街亭、列柳城,盡皆失了。

    孔明跌足長歎曰:“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急喚關興、張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

    如遇魏兵,不可大擊,隻鼓噪呐喊,為疑兵驚之。

    彼當自走,亦不可追。

    待軍退盡,便投陽平關去。

    ”又令張翼先引軍去修理劍閣,以備歸路。

    又密傳号令,教大軍暗暗收拾行裝,以備起程。

    又令馬岱、姜維斷後,先伏于山谷中,待諸軍退盡,方始收兵。

    又差心腹人,分路報與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軍民,皆入漢中。

    又遣心腹人到冀縣搬取姜維老母,送入漢中。

     孔明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縣搬運糧草。

    忽然十餘次飛馬報到,說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望西城蜂擁而來。

    時孔明身邊并無大将,隻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已分一半先運糧草去了,隻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衆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

    孔明傳令,教将旌旗盡皆藏匿;諸将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開四門,每一門上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

    果見孔明坐于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

    城門内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懿看畢大疑,便到中軍,教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馬昭曰:“莫非諸葛亮無軍,故作此态?父親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謹慎,不會弄險。

    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