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十三:与司马懿的第二次较量

首頁
    攻城再死點,手裡就隻有一點兵了,守城也不好守吧,曹真派人死守關隘不讓孔明進來救應,南邊司馬懿北上,東邊明帝的戰略預備隊就是吃幹飯的嗎? 我們可以說,打仗打到這個份上,雙方都不是笨蛋,那麼拼的就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和小的戰術,拼得是什麼呢?國力,錢,人才的培養體系,後勁。

     蜀的地盤是魏的十分之一,人口是魏的五分之一,而且魏所占的中原久已開化,是中華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人才鼎盛。

    而巴蜀之地一直是化外之地,所謂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未定蜀未定,隻有成都附近一片地方才是開化的地帶。

    我這次到九寨溝旅遊,四川西部一半的地方都是阿壩洲,都是藏羌族地聚居地,面積有半個河南大,人口才有80萬人。

    而三國時,整個蜀國才80萬人,你想人口基數這麼小,再去掉老人、兒童、婦女,再有務農的、算算還能有多少人能供培養驅使呢?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累得一塌糊塗,竟然打得司馬懿不敢迎戰。

    死後指定的接班人都使國家安然無事,這不能不讓我們對諸葛亮表示敬服。

     一點小插曲 關于第二次北伐攻郝昭不下的問題,在史書上有二種說法,一種是孔明帶兵20萬,郝昭隻有1000千守城,孔明攻之不下,糧盡而退。

    第二種說法是孔明帶兵太少,可以說是自已當了先鋒,所以攻之不下。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是太準确,三國志上很簡單,沒有說雙方兵力的比較,但我查了幾種專家的說法,較一緻的看法是孔明帶幾萬兵,郝昭城内有2000到5000兵守城,打得還是很激烈的,打到激烈什麼程度呢:兩漢時期崇尚厚葬,大量的社會财富被埋到了地下,三國争霸時,這些地下的财富,成為交戰各方獲取軍費和軍需品的重要來源之一。

    魏文帝曹丕所作《終制》曾說:“喪亂以來,漢世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

    而曹操更是将盜墓作為重要的軍費來源,曹魏軍中設有專人大肆進行挖墓盜寶活動。

    袁紹在讨伐曹操的檄文中,揭露了曹操利用軍中将士盜墓的情景:“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操帥将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

    曹魏軍中将帥為了獲取金銀财寶以彌補軍費的不足,都是公開的盜墓者。

     除掠取财寶外,同時也盜挖墓中棺木制作戰具,魏将郝昭遺令中承認“吾數發冢取其木以為攻戰具,又知厚葬無益于死者也”。

    郝昭遺令中為什麼會毫不掩飾盜取棺木的行為。

    這是因為在東漢後期無神論思想的影響下,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轉變,認為厚葬對于死者是毫無意義的事,所以心安理得的将他們認為墓中對死者無用的财寶和多餘的木料盜走。

     而郝昭當時為了抵禦孔明的攻城,把死人墓中的棺材闆(估計是好木頭)也做成了防守的器具,可見戰事的激烈,而古時攻城是沒有守城占便宜的,從韋孝寬的玉壁之守,到劉宋的盱眙之守,還有統萬城下拓撥焘雖然勝利,但這位NB之極的拓撥焘在赫連勃勃不死時候就不敢去動一下統萬城,更經典的是張巡的守城,而陳倉這個地方易守難攻,孔明攻不下也是正常,如果讓網友們寫個玄幻小說,借給孔明一個迫擊炮營,隻怕沒什麼問題了。

     孔明攻之不下,魏方曹真派人立即來援,再不撤就是自找苦吃了,于是撤兵是很正常的選擇,當年在玉壁城下高歡若是不撤兵,絕對全軍覆沒。

     這就牽涉一個王雙的問題,三國志上太簡單,隻有這麼一句話交代:”冬,亮複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魏将軍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王雙為什麼追呢,演義上說是姜維出的主意,他自告奮勇寫了詐降書給曹真,曹真害怕上當,派王雙先踩點,結果王雙小倒黴蛋當了替死鬼。

    可是整個三國志都沒有這個記錄,無論是曹真傳、諸葛亮傳、姜維傳都沒有,王雙不夠級别,沒有單獨立傳,而且當時曹真派費耀來援助郝昭,而張郃是明帝親自擺酒壯行,臨行時張郃說諸葛亮糧少,等我到達,估計他就走了,事實也是這樣。

    這都不足為奇,但王雙為什麼這麼提勁來追呢,所有史料上都沒有細說過,我隻能自已估計,既然姜維詐降不太可能,那麼這個王雙與費耀肯定級别差不多,張郃還沒有到,所以他想立功名,覺得諸葛亮沒有軍糧,被迫撤軍,一定有便宜可占,再說他又自覺武藝高強,膽子也大了,于是乎帶兵就上,諸葛亮是個謹慎的人,撤兵時殿後一般都是極厲害的角色,而且一般都留有後手,我猜測當時肯定是殿後部隊纏住王雙,孔明回身帶主力包圍上來,王雙隻能是必死無疑了。

     王雙也是諸葛亮北伐史上第一位因為追殺孔明而死的将軍,可是張郃竟然沒有吸取教訓,死得差不多,也怪不得大家都猜測是司馬懿的居心不良,我也覺得張郃之死是司馬懿的手腳。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