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武侠小说大宗师──金庸

首頁
    談論金庸小說的人太多,提及他為人的甚少,發而為文的更絕無僅有。

    倪匡先生是他的摯友,由倪先生來寫金庸,堪稱最佳人選。

     一 飛雪連天射白鹿 笑書神俠倚碧鴛 看官,這十四個字,一副對聯,看來似乎并無出奇之處,但内中卻包括了十四部驚天動地的武俠小說,用十四部武俠小說的第一個字,綴成這副對聯。

    當初在寫作這十四部小說之際,絕無日後用首字作對聯的打算,但竟然天然渾成,可稱有趣之極。

    各位如熟讀金庸作品,可以知道每一個字,代表了他的什麼小說,略化幾分鐘找一找,十分有趣。

    由此可知寫這十四部小說的人,作這副對聯的人,才情是如何之浩淼。

    此人非别,金庸是也。

     曾向一位洋人介紹金庸,說:“這是一位名作家。

    ”洋人追根究底,問:“有名到何等程度?”進一步介紹:“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金庸的小說,不但風靡了港、台、南洋、歐美,不知使得多少人廢寝忘食,連中國大陸,高級幹部,也都以能看到金庸小說為幸,這種情形,一直到如今不變。

    金庸的小說,能吸引每一個人,上至大學教授,國家元首,下至販夫走卒,仆役小厮,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的地卡,堪稱是中國近代,擁有讀者最多的一位小說家。

     這位大小說家,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雖然是“素描”,也絕不簡單,要描得好,描得傳神,描得正确。

    尤其是對金庸,這顆寫作人中的天皇巨星,寫得不好,不正确,不傳神,讀者表示不滿起來,隻怕會被罵死,所以,毅然執筆上陣,頗有大無畏精神焉。

     金庸,姓查,名良镛,浙江省海甯縣人。

    公元一九二五年生,那一年是乙醜,屬牛。

    海甯查家,是聲勢渲赫的大族,曆代人才輩出,全是極其出色的人物。

    在有清一代,海甯查家做過大官的人甚多,以書、詩、文名著于天下的,也不知凡幾。

    雍正年間,出了一個考題,“維民所止”,被誣成文字獄的主角,查嗣庭先生,就是查家的人,也是金庸的遠祖(注1)。

    而查慎行先生,更是詩文并著,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文人(注2)。

     金庸的家世顯赫,但是他的成功,卻和“祖蔭”全然無關,完全是赤手空拳,打出來的天下,全是靠他本身的才能、學識、苦學、勤奮所得的結果。

    其實可以寫一本傳記,記金庸,作為成功人物的一種典型。

     金庸在少年時期,在家鄉附近就讀,中學是著名的杭州高中學校,“杭高”是中國有數的好中學之一。

    中學畢業之後,适逢亂世,是日寇侵華的年代,金庸就在這時候離開了家鄉,遠走他方。

    據他自己的憶述,在離開了自己家鄉之後,曾在湖南省西部,住過一個時期,寄居在一個有錢同學的家中,這一段青年時期的生活,當然相當清苦。

    再以後,金庸進入國立政治大學就讀,讀的是外文系。

    金庸在政治大學并未畢業,原因不明,可能是那時他雖然年輕,但已才氣縱橫,覺得傳統的大學教育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之故。

    使得金庸和報業發生關系的,是當年大公報招考記者。

    當年,大公報是中國最有地位的一份報紙,影響深遠,大公報在全中國範圍内招聘記者兩名,應征者超過三千人,在這三千人之中,金庸已顯出他卓越的才華,獲得大公報錄取。

     自此,金庸就進入了報界,而在不久之後,便被派來香港。

    那大約是三十年以前的事。

    金庸在香港的大公報工作了相當久,擔任的是翻譯工作。

    後來,大公報本身變了質,和當年大公報,不能相提并論了! 在這個時期内,金庸對電影工作有了興趣。

    這種興趣的由來,大抵是由于他在報上撰寫影評之故。

    金庸曾用一個相當女性化的筆名寫過影評,也用“林歡”的筆名寫過影評。

    他所寫的影評,隻怕已全散失不可追尋了,但曾讀過的人,都說文筆委婉,見解清醒,是一時之選。

    以後,金庸直接參加了電影工作,做過導演。

     金庸參加電影工作的時間并不長,其成就,和他寫作方面的成就來此較,也相去太遠,時至今日,已經很少人知道他曾實際參加過電影工作,當過編、導了。

     金庸的小說創作生涯,可說開始得相當遲,但是一開始,就石破天驚,震爍文壇。

    他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才發表到一半,武俠小說讀者,已經驚為天人。

    再接下來的“碧血劍”、“雪山飛狐”,更是采聲大作,人手一冊。

    等到“射鵬英雄傳”一發表,更是驚天動地,在一九五七年,若是有看小說的人而不看“射鵬英雄傳”的,簡直是笑話。

     “射鵬英雄傳”奠定了金庸武俠小說大宗師的地位,人人公認,風靡了無數讀者。

    在“射鵬英雄傳”之後,金庸就脫離了大公報,和他中學時期的同學,沈寶新先生,合創明報。

    明報在香港,銷數不是第一,但是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之中,它是第一大報,在國際地位上,是第一大報。

    連美國國務院,都會三番四次,請主持人金庸去商議國家大事,中華民國總統,也曾數次召見金庸。

     明報不但使金庸的地位更提高,也使金庸的收入大大增加。

    可是明報在出版的初期,卻是一份小型報,銷數最差時,不過五六千份,工作人員不超過十人,全是憑藉金庸的才能和努力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