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谈《雪山飞狐》

首頁
    的趣味懷提高。

    )(或曰:何不引用原著的文字,你說好或不好,怎麼證明你說對了?答:這些文字,全是寫給看過金庸小說的人看的,未看過金庸小說,請快點看。

    )(不看金庸小說,絕對是人生一大損失!)金庸在《雪山飛狐》中采取的倒叙結構,是武俠小說中從來也未曾出現過的,是一種斷然的新手法。

    這種新手法的雛形在《碧血劍》,而成熟于《雪山飛狐》。

    奇怪的是,在金庸以後的作品中,卻絕不再見。

    或許金庸認為那隻是創作中的一種“花巧”,偶一為之則可,長此以往由不可之故。

    (未完待續)雪山飛狐(續)第二點引起争論的是:《雪山飛狐》寫完了沒有?《雪山飛狐》寫到胡斐和苗人鳳動手,兩個人之間,已經有了許多恩恩怨怨,動手是非勝負、決生死不可的。

    而且金庸安排兩人動手的地點,是在一處絕崖之上。

    背景地點寫得這一段情節絕無退路,完全沒有轉寰、回旋的餘地,非判生死不可。

    而從開始起,決鬥的兩個人,全是書中的正面人物,不論是作者或讀者的立場,兩個人之間,是誰也不能死的。

     這等于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所有的讀者,都屏氣靜息,等着金庸來解開這個死結,而且,讀者也相信金庸可以極其圓滿地解開這個死結。

    終于,決鬥的雙方,胡斐和苗人鳳,可以判出高下了,胡斐捉住了苗人鳳刀法中的一個破綻,在交手過招之間,一發現了這個破綻,隻要再發一招,就要以判生死、定勝負了! 然而,金庸卻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停筆不寫下去,宣稱:全書結束了! 胡斐的這一刀是不是砍下去?金庸的解釋是:讓讀者自己去設想。

     我認為,《雪山飛狐》不算是寫完了,那是金庸對讀者所弄的一個狡狯。

     《雪山飛狐》如今這樣的結局,絕不在創作計劃之内,而是種種因素之下,擱筆之後的一種“靈機”。

    靈機既然觸發,覺得就此結束,留無窮想像餘地給讀者,也未嘗不可。

    開始時,隻覺得“未嘗不可”,随着時間的過去,靈機一觸變成思慮成熟,由“未嘗不可”也轉變為絕對可以,所以就成了定局。

     在和金庸交往之際,每以此相詢,金庸總是一副“無可奉告”的神情,既然高深莫測,隻好妄加揣度了。

     《雪山飛狐》結局,金庸所賣弄的狡狯,也隻能出自金庸之手,旁人萬萬不可仿效。

     由于全書一步一步走向死胡同,在死胡同所盡之處突然不再寫下去,讀者的确可以憑自己的意念與想像,也可以去揣想金庸原來的意念是怎樣的。

    在談論金庸的作品時,可以平添奇趣,這也是金庸的成功之處。

     《雪山飛狐》在金庸作品中,憑他創造了胡一刀夫婦這樣可愛的人物,憑奇特、離奇的結構,本來可以排名更前,但由于未有了局,将解開死結的責任推給了讀者,所以隻好排名第五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